微風吹起稻浪,簇簇瓜蔞綴滿枝頭,座座蔬菜大棚連方成片……近日,記者來到當涂縣黃池鎮西河村,放眼望去,生機勃勃。
曾經的西河村,環境差,村集體負債累累,各項工作在全鎮排名倒數。如今的西河,村容整潔,鄉風和睦,多個產業項目落地扎根,是遠近聞名的“模范村”。“張書記讓我們村變了樣。”村民告訴記者,翻天覆地的變化始于村黨支部書記張慶華“臨危受命”。
2008年5月,黃池鎮黨委任命工作能力強的張慶華為西河村黨支部書記。剛上任,張慶華就遭到一些村民的質疑。
確實,西河村的問題太多,底子太薄,自己能否擔得起這副重擔?張慶華在家里數夜難眠、反復思考。但一想到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西河姑娘,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張慶華的倔勁上來了,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西河村!
一個月后,農忙時節,因欠泵站電費,閘口被關,村民沒水灌溉,張慶華二話沒說便從家里拿出存折取出6000元,墊付了電費。拿自家錢貼公家,張慶華的這一舉動讓村民覺得:“這個女書記,真不錯!”
“村子要振興,必須建強黨支部。”村“兩委”換屆時,張慶華挽留下原村老文書陳先長,吸納有干勁的年輕黨員,一個老中青結合、知識結構互補的新一屆黨支部班子建立起來。
當時,西河村村集體的賬上“趴著”48萬元外債。張慶華召開村民組長會議,提出先把“長尾子”的負債全部結清,最后結村干部、村民組長工資,3年內一定要把債還清的工作思路。
為了省錢,村干部出門公干不打出租車、不進飯館,村部不請保潔人員,大家輪流值日,張慶華帶頭在村里的基建工程上做小工……靠節約,更要靠開源。張慶華想方設法跑項目、爭取資金。
經村民同意,村里把村集體所有的500畝水面發包出去,每年發包收入接近10萬元。兩年多時間,張慶華兌現承諾,還清了村集體債務。“張書記對自己摳,為村里的事很拼,是真心想把咱村發展好。”村民劉國良感慨道。
債還清了,如何讓西河村迅速走上“致富路”?張慶華又動起了腦筋。2013年,張慶華和村“兩委”班子其他成員商議,與蕪湖一家餐飲企業合作,吸引投資20萬元在村里建起了300多畝無公害種植基地,每年可以收取土地流轉費用,還可以吸納上百名村民在家門口打工。
“頭炮”打響,張慶華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希望。2019年5月,張慶華帶領西河村村“兩委”干部外出考察,發現瓜蔞子附加值高,適合種植。她馬上與村里的“能人”沈佐強聯系,由村集體先后投資了36萬元,入股瓜蔞合作社新建瓜蔞種植基地。新注冊的“強哥瓜蔞”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畝產瓜蔞籽約100公斤,每年給西河村集體帶來分紅收益4萬多元。2021年,張慶華又引進南美對蝦養殖項目,西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成立當涂縣淼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新建20畝標準南美對蝦工廠化養殖基地,村集體每年保底收益16萬元。
短短幾年時間,西河村集體經濟越來越“壯”。“村集體賬戶現在有存款近300萬元。”張慶華掰著指頭算賬,語氣中透著欣慰。
村民富起來,村子也要美起來。2017年,西河村開展農村改廁試點。村里第一次召集戶代表征求意見時,不少村民擔心,戶外廁所移到家里,占用空間不說,還有氣味,不愿改。
張慶華與村“兩委”干部主動上門做工作,逐戶發放《征求意見表》。有一位老人認定“旱廁影響家運,不能動”。為此,張慶華先后14次上門勸說,專門帶著老人參觀幾戶改造完成的人家。老人一看,水廁確實干凈衛生,終于點頭同意。現在,西河村農戶自家衛生廁所覆蓋率達100%,還建起2座公廁,方便了游客,保證了村莊的整潔。
在張慶華的帶領下,西河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完成了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成功創建了省級森林村,評上了省衛生村……
漫步在西河村,池塘碧波蕩漾、農舍庭前花開、田野白鷺展翅,宛若夢里水鄉。“雖然村里這幾年變化大,但鄉村振興的路還很長,我和村‘兩委’班子將繼續努力,要讓西河越變越好。”展望未來,張慶華話語鏗鏘,眼里有光。
·記者手記·
農村發展需要好的帶頭人。面對西河村的發展現狀,張慶華不等不靠,抓住黨建這個“牛鼻子”,選優配強村班子,提升村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讓鄉村振興發展有了“主心骨”。在張慶華的帶領下,西河村的黨員干部心中始終想著群眾,在工作中走在前面、干在實處,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也激發了西河村自身的發展活力和“造血”功能,實現了從后進村變成先進村的精彩蝶變。(記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