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云白、水清、地綠,處處一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這是全市上下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全市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碩成果。
圖為和縣浮沙圩濕地公園。 記者 唐焱 攝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截至8月9日,今年全市PM2.5累計均值為36.5微克/立方米;全市國控斷面水質均值達標率、優良比例和三個縣級及以上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實現100%。
咬定青山不放松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九華村境內的八段溝水系,眼前山麓郁郁蔥蔥,碧水緩緩流過,腳下綠草茵茵,蜿蜒的步道向遠方延伸。
“你們很難想象,這片青山綠水,在幾年前還是堆滿廢棄鋼渣的地方。”雨山區生態環境分局局長王繼軍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后,2020年省級環保督察又發現,位于九華村的鋼渣淋溶液經雨水流入八段溝,使其呈強堿性廢水,對長江水環境構成威脅。
“我們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鋼渣進行封存,避免雨水與鋼渣接觸,同時定期抽排鋼渣堆內的堿性廢水并轉運至馬鋼熱電廠進行回收再利用。”王繼軍介紹,通過實施地面硬化、截污阻隔、水井截流、山體截洪、防雨覆蓋、循環利用、綠化美化等一系列環境保護治理工程,如今的八段溝水質酸堿度已回歸弱堿性。
鋼渣堆上建綠洲,這背后是我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抓鐵有痕的措施、雷厲風行的作風,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執著與堅持。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借助環保督察的東風,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精準治理”,全力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在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過程中,我市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社會參與責任,堅持實行市級領導包保重點環境問題整改。
刀刃向內,動真碰硬。按照計劃,全市77個“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將于今年完成整改65個。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42個。
長江岸邊景致新
長江東岸,從采石磯景區順著沿江大道駕車行駛不到10分鐘,“薛家洼生態園”幾個大字便映入眼簾。記者漫步其中,只見近處花團錦簇、草木蔥蘢,遠處飛鳥翔集、碧水蕩漾,還有觀景平臺、游步道等可供游客欣賞江景、休閑徒步。
今年57歲的趙暉是距離長江東岸不遠的陳家村村民,從小在江邊長大,現在一家人都是薛家洼生態園的常客。“一到周末,很多人總是攜親伴友來江邊打卡。”趙暉說。
只有生態優先,方能一馬當先。
為了母親河的一江碧水,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將生態環保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責任、最大的發展、最大的民生來抓。
“我市先試先行、在全省率先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工作,創新提出‘查、測、溯、治、管’工作模式,通過排查全方位、監測全覆蓋、溯源全路徑、整治全統一、管理全規范,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入河排污口“環保管家”專項團隊的嚴佩嘉告訴記者,目前,我市已為4823個長江入河排污口上“戶口”,并計劃于今年底前完成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
薛家洼對岸,和縣長江西岸岸線綜合整治正在進行。非法碼頭被清理整頓后,占地1680畝的浮沙圩濕地公園7月1日正式開園:烏桕樹分列步道兩側,紫色的馬鞭草、橙色的硫華菊、紅色的百日草爭奇斗艷……這里正成為馬鞍山市民休閑的新去處。
從生產岸線到生活岸線、生態岸線,從背江發展到跨江發展,長江大保護倒逼城市空間布局升級,“一江兩岸”正躍升為這座城市加速發展的新興區域。
“天羅地網”護生態
7月23日,以“智能化助力減污降碳 數字化引領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環保分論壇在福州舉行。峰會上,組委會發布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環保分論壇優秀應用案例。其中,“馬鞍山市智慧環保建設服務項目”入選。
據介紹,馬鞍山市智慧環保建設服務項目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全面摸清環境質量狀況、開展環境風險預警、研判環境形勢發展,建立馬鞍山生態環境指揮調度平臺和移動監管平臺,掌握與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相協調的信息化處理能力,為我市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馬鞍山市智慧環保建設服務項目只是我市數字賦能守護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水平,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我市配備無人采樣飛機、無人采樣船、無人采樣監測兩用船,在全省率先實現水質采樣方式全覆蓋。
“‘黑科技’的應用讓環境監測有了‘千里眼’‘順風耳’,在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追蹤、突發污染事件應急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馬鞍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督監測室主任危勤濤說。
一直以來,我市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自動設施建設始終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我市共新建、改擴建182套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并在全省率先完成主城區和工業園區光化學監測網絡建設,建成7座VOCS自動站。
與此同時,我市還實現了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全覆蓋,建成的8座水質自動站,實現了水源地水質實時監測和及時預警;建設了9座噪聲自動站,率先實現了全市噪聲功能區自動監測全覆蓋。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