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糧食生產大省安徽早稻陸續開鐮。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今年全省早稻種植面積達257萬畝,較去年略增,今年早稻長勢良好,預計單產增加,豐收在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十三五”末,全省糧食總產站上800億斤臺階,糧食總量躍居全國第四位。到2021年,安徽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以2021年為例,安徽糧食總產達817.52億斤,在全國排第四位,同比增產13.72億斤,占全國增量的5.1%。安徽是全國僅有的5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近5年,安徽外銷糧食每年都超過1300萬噸,且呈逐年增加趨勢。
今年,夏糧喜迎“十九連豐”,實現面積、單產、總產和效益“四增”。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安徽夏糧總產量1722.4萬噸,居全國第三位;比2021年夏糧增產22.5萬噸,增量居全國第二位。
穩產能,必須保面積。我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數量、質量“雙紅線”。目前全省已經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 “田長制”責任體系和相關配套制度,約3.4萬名田長、14.1萬名巡田員工作在耕地保護第一線。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革,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5500萬畝。近3年來,全省每年糧食種植面積均超過1億畝,高于國家下達的任務,且呈現逐年增加態勢。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確保糧食播種面積每年穩定在1億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更大安徽力量。
大力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推動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去年,安徽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5%,比2015年提高5.5個百分點。今年“三夏”,全省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臺左右,機收率穩定在98.5%以上。
堅持培育壯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在發揮規模效益的同時,帶動小農戶采用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多種糧、種好糧。截至去年底,安徽省家庭農場總數達17.7萬個,居全國第一位;農民合作社總數達11.1萬個,居全國第五位。
提效益,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是重要手段。近年來,安徽省全面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產,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直擊供需錯位的痛點,破解種糧效益低問題。今年,全省共落實優質專用小麥3178.67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74.2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單品種萬畝片369個;單品種整建制鄉鎮99個,比上年增長一倍以上。今夏,“按圖索糧”有望讓農民增收超30億元。
來自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3日,我省夏糧累計收購量589.76萬噸,同比增加174.97萬噸,增長42.18%。(記者 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