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二號”“祖沖之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全超導托卡馬克實現千秒級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高性能異構DSP處理器、氫能燃料電池發動機、高剛高精密減速機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方陣、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萬家大關、高新技術產業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加速涌現、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步入全國第一方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奮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創新安徽”揚帆起航,奏響活力迸發的精彩樂章,為安徽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高能級科創平臺夯基立柱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實驗室,進入實質運行和全面建設階段。這個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國科大三方共建的實驗室,將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圍繞深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
近年來,安徽培優建強創新載體,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夯基立柱。量子空地一體精密測量等大科學裝置列入國家規劃,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網”、合肥量子計算產業園啟動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組建運行,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2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江淮大數據中心建設運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正式開通試運行,合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穩步推進,安醫大省部共建炎癥免疫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專家論證,新組建“陶鋁新材料”等4家省“一室一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類國家級研發平臺216家,“一室一中心”34家,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183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21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數居全國前列并呈集群發展之勢——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性能不斷提升;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恒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場強度達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個一批”的思路,安徽正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梯次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設施、高精度地基授時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預研進展順利。立足合肥、服務全國、聯通世界的大科學裝置集群正在成為安徽創新的引力磁場。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
依托高能級創新平臺,安徽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在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搶占制高點,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10年來,我省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重大科技成果,累計106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累計11項科技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方向實現了重大科技成果“多點開花”:研制并發射成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無中繼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正式開通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九章二號”“祖沖之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大科學裝置多次刷新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實現了1056秒的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取得國際核聚變研究重大突破。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等3項重大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超薄電子玻璃屢創紀錄。2021年,全省獲授權發明專利達121732件,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9.9件,分別比2012年增長14.85倍、14.43倍。
成果轉化應用碩果累累
在北京冬奧會上,一批來自安徽的高科技成果閃亮登場,京東方上百塊LED雙面屏呈現的巨型“雪花”和8K超高清超大地屏,向世界完美呈現夢幻逼真的科技之美;合肥全色光顯與中國科大研發的全色激光投影機,在中國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上投射畫質清晰的“雪屏幕”;吉祥三寶高科紡織有限公司牽手東華大學院士團隊研發的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全面服務于冬奧會中國運動員的日常耐低溫保障;安徽華盈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氫燃料汽車大功率輸出裝置保障冬奧出行……
十年來,我省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推進科技成果供給和轉移轉化,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在全國率先探索,支持領軍企業牽頭成功組建了安徽省智能人機交互、安徽省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捕集轉化應用、安徽省生態功能性聚氨酯復合材料、安徽省水稻種業技術4家創新聯合體,通過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促進“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一體聯動,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記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