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晶飛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機械手臂來回抓取,一塊塊光伏專用玻璃被送到流水線上,經過切割、串焊、層疊等工序,一片片光伏組件很快便生產完畢。
“這是一體化生產線,被分為若干區域,中間這塊長38米的層壓區,除了檢修維護的技術人員,平時不需要人,可以稱之為‘黑燈區’。”7月8日,晶飛科技副總徐斌告訴記者,因為機械臂的大量使用,晶飛科技生產一塊完整的光伏組件(不包括測試),只需要5-6個小時。
今年,我市吹響了推進制造業三年倍增的“沖鋒號”。對此,晶飛科技也是信心十足。科技投入是晶飛科技信心十足的“底氣”之一:智能化產線投入就是其中之一,進一步解放人力,提升了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效率。
據了解,晶飛科技與中科院納米研究所成立聯合試驗室,投入500萬元專項研發資金,通過內部研發智能自動化設備,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公司團隊去年研發2款設備接線和自動焊接機,為公司節約64萬元。今年將投入1400萬元-1500萬元資金加大研發資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資金的投入促使產品研發加速,并使之轉化為生產力。
擁有同樣“底氣”的還有邁得特光學(安徽)有限公司。總投資3億元的邁得特光學主要生產非球面模壓玻璃鏡片、鏡頭及模組,產品廣泛應用于紅外相機、車載鏡頭、手機鏡頭等領域。該公司于2021年7月落戶和縣經濟開發區,2021年11月試投產,2021年12月正式生產至今,效益一直處于上升階段。
據了解,今年年初,該公司積極響應號召,并與和縣經開區簽訂了制造業倍增計劃:2022年實現產值1億元,2023年實現產值2億元,2024年實現產值3.5億元。“企業自增壓力,力爭2022年實現產值1.5個億,明年2.5個億,2024年4.5億元。”邁得特光學總經理助理魯興水說。
之所以如此調整,企業同樣有自己的“科技底氣”。該公司長期與天津大學合作,還準備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國家級科研實驗室。為了既定目標,公司擴大自身產能,目前企業啟動2期項目建設,該項目占地78畝,投資1億元,企業年產將達7000萬顆,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此外,為進一步厚實“底氣”,該公司今年投資5000萬元,從國外購置了10臺超精密加工新設備,截至6月初所有設備已全部到貨,這些設備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
精彩臺前,有幕后“撐腰”。晶飛科技、邁得特光學等企業快速發展壯大起來,離不開和縣經開區上下的支持,尤其是在科技創新領域持之以恒的助力。
“按照‘培育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今年重點跟進培育邁得特光學(安徽)有限公司姜緒木教授高層次人才團隊。同時,將晶飛科技等企業納入人才團隊培育庫。”和縣經濟開發區經貿發展局局長郭應飛說。
晶飛科技、邁得特光學等企業只是和縣經開區服務企業的一個縮影。為進一步增強企業“科技底氣”,和縣經開區在開展常規科技服務的同時,正在積極落實“研發飛地”政策。通過推行“研發在外地,轉化在和縣;總部在外地,生產在和縣”合作模式,推動三聯泵業與江蘇大學共建成立南京三聯流體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打造高效多相漿體輸送泵綠色設計平臺;通過晟捷新能源與合肥工業大學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此外,聚焦浦口科學城內的“浦和科研飛地”,支持和縣區域內企業在飛地內研發攻關、招才引智。
“目前,開發園區完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2家(含5家復審),高企數量不斷增加,總數達到40家。”和縣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李永俊表示,和縣制造業倍增的主戰場在和縣經開區,園區將進一步增強創新源頭供給,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面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全力爭做“三高地、兩先鋒”,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作出新的貢獻。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胡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