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更替,夢想前行。
七月如火,一場全力爭做“三高地、兩先鋒”的熱潮,在一江兩岸迅速興起。這是馬鞍山揚鞭催馬促發展的足音之一。
風云激蕩,回首向來踏行處。一方熱土,祈盼切切。這一路,城市發展的亮色不斷蓄積,爬坡過坎,經濟局勢“穩中向好”。
轉型與重整交織,突圍與趕超交融。凝眸這一幕——從低效制造到高端智造,帶來的是質量升級、產業提效。注視這一刻——發展動力加快“轉”變,讓產業結構更優、發展動能更足……城市蝶變新生,不斷上演“速度與激情”。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改革與創新,只爭朝夕,見于方寸。
“智造”推動轉型升級——
這是”舍“與”得“用心抉擇
技術改造,關鍵在工藝設備。今年上半年,中鋼集團馬鞍山礦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入500多萬元對原有空心玻璃微珠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項目已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投產,不僅大幅減少了運轉成本,還有效提升了產品質量,產值增長了10%左右。”公司總經理劉亞輝表示,“老線翻新”加速提升了企業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技術改造,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工業供給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大工業有效投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今年以來,我市聚焦企業技改抓存量,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技改三年全覆蓋。推廣寶武馬鋼智能化改造經驗,強化工業互聯網賦能,形成蒙牛、山鷹等一批標桿企業,聚起推動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有了‘畝均英雄貸’的支持,園區‘騰籠換鳥’的步伐將大大加快!”隨著全省首筆“畝均英雄貸”在博望成功發放,寧博一體化高新區產業園建設的馬鞍山博新高科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印輝干勁更足了。為加快產業更新,博望區將借助“畝均英雄貸”,對寧博一體化高新區產業園進行整治提升,清退低效企業,加快“筑巢引鳳”。
“存量”轉型,既要賦“智”,更重提“質”。作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的關鍵一招,我市通過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強化結果運用,在產業政策、水電氣價格上實行差別化措施,以“正向激勵+反向倒逼”精準發力扶優汰劣,讓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為先進產能騰挪空間,“種”出了一片片經濟“高產田”。
一座城市的奮進勢頭,也在這一連串改變中悄然換檔。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和鑄造產能綜合評價,通過發揮政策牽引倒逼作用,不斷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加快把制造業基礎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創新賦能產業蝶變——
這是“質”與“量”的果決判定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和縣安徽晟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忙碌的生產場景讓人印象深刻。從2017年初成立,到2018年8月底正式投產,再到如今成為鋰電池輔助材料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晟捷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不斷突破,成為我市戰新產業發展壯大的生動注腳。
走實綠色轉型之路,既要“破”無效供給、低端產能,更要“立”高端環節、高端產業。培育壯大戰新產業,離不開一個個業態新、層次高、帶動性強的項目做支撐。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以及宏觀形勢深刻變化,我市堅持“兩手抓”,勇于開頂風船,堅持創新驅動、強化項目支撐、力促產業集聚,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綠色食品產業為重點,全力推進十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動制造業三年倍增、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謀定而后發力。在戰新產業“提速跑”的進程中,我市通過加強創新人才培育招引,深化大院大所對接合作,提升各類創新平臺支撐能力,為戰新產業加速壯大匯聚“最強推力”。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優良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項目、人才、技術、資金就像候鳥,哪里環境好就往哪里跑。我市深化“標準地”改革,將環評、能評等多項區域評估前置,推行審批事項告知承諾制,實現了“拿地即開工”。為解決“縱向層次多、橫向不協同”的問題,我市采取企業訴求“一口收”等措施,提高解決問題效率。
營商環境與生態環境,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市通過約談、掛牌督辦、依法關停“三步走”,倒逼一批“散亂污”企業關閉出清。天藍、地綠、水凈……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惟其艱難,更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
項目夯實發展之基——
這是“速”與“效”精準平衡
“寶武特冶特種冶金材料馬鞍山基地項目,現在開工!”6月27日9時許,隨著一聲開工令,數臺打樁機同時啟動作業。寶武特冶特種冶金材料馬鞍山基地項目產品廣泛應用于國防軍工、能源電站、先進交通、工程機械、石油化工、環境保護六大行業,預計明年10月一期建成達產后,可形成年產約14.63萬噸鋼錠的生產規模。屆時,項目預計銷售收入22億元,利稅6000萬元。
除了區域戰略紅利的疊加釋放外,更重要的是找準工業發展的“穴位”。這個穴位,就是千方百計壯大經濟體量,因為區域經濟發展沒有一定的規模和速度,就沒有競爭力和影響力。
我市整合駐外聯絡處、縣區園區和部門招商力量,組建十大新興產業專班,建立“賽馬”機制。這些招商“特種部隊”緊盯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跨國公司、央企國企、知名民企,堅持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大集群發展。
產業發展有其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步入快速軌道,久久為功,速度和效益自然會顯現出來。我市堅持“項目為王”,強化“雙招雙引”,積極承接滬蘇浙優質產業轉移;同時,通過強化項目統籌調度、強力推動項目建設、深化項目謀劃儲備,努力形成“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持續推進格局,讓新動能加速積蓄,新活力持續迸發。
透過城市經濟發展的變化,一些更深層次的改變不斷顯現。市黨政班子成員領銜推進20億以上重大項目,市委書記、市長堅持每周調度,按月通報、按季考核,激勵前三名,約談后三名。
同時,強化“七未”項目攻堅,對項目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梳理“洽談未簽約、簽約未開工、開工未竣工、竣工未投產、投產未上規、上規未達產、在建未入庫”項目,建立市級周六會商機制,集中調度攻堅。
“跟進重大項目時,加班到深夜是常態,白天工作、晚上開會,以至于樓下的保安都知道,不到深夜沒法鎖門。”
“過去研究工作時,各部門往往只提出問題,現在要求不僅要提出問題,更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些變化,感受最深的是市民。我市暖民心行動,對每年任務實行閉環管理,7個牽頭部門專班推進,從就業促進、“新徽菜·名徽廚”、老年助餐服務,到健康口腔、安心托幼、快樂健身,再到便民停車、放心家政、文明菜市、老有所學等,聚焦群眾最關切的民生問題,集中發力,把小事辦實、實事辦好,讓服務“優優”,讓幸福滿滿。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從新起點上起航的馬鞍山,正開動引擎,全速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彼岸。我市將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忠誠盡職、奮勇爭先,全力爭做“三高地、兩先鋒”,以實際行動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記者 鄔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