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面環江的當涂縣江心洲一間古建筑非遺工作室,77歲的馬如海正在專心設計古建筑木結構安裝圖紙。
馬如海是當涂江心鄉人,也是遠近聞名的古建筑民間設計師。他的從業經歷可謂大器晚成。“直到27歲,我才經人介紹,進了木匠這個行當。”馬如海說:“從成為木匠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這輩子當木匠,一定要成為一個好木匠。”
馬如海天生是個做木匠的料。由于頭腦機靈,別人學徒要三年,而他跟師傅只學了三個月,家具就打得有模有樣。后來,因對傳統古建筑情有獨鐘,他參與了大量古建修繕及復建工程,如采石磯景區太白樓、三元洞、萬竹塢等改造維修項目木結構設計施工建造。漸漸地,他的一手絕活也聲名鵲起。
在古建構件中,最讓馬如海癡迷的便是斗拱。“斗拱主要由名為‘拱’的橫木條和名為‘斗’的方木塊上下重疊交織而成,位于柱頂和屋檐之間,起到承托屋檐出挑、彰顯建筑等級的作用。”馬如海說。在古建修復實踐中,他注重挑梁、斗拱等精美建筑構件的運用,在建成不久的香光寺大殿項目中,屋面翹角凌空,屋檐之間密集有序的蓮花式斗拱精美排列,深得各界的好評。他的當涂“挑梁斗拱”建筑技藝也成功入選縣級非遺項目名錄。
受他影響,小兒子也喜歡上了古建技藝,其木雕制作技藝也入選了縣級非遺項目名錄。“我的手藝后繼有人,實是此生一大幸事。”馬如海欣慰地說。
記者 王文生
[編輯:
吳曲波 審核:戎小平 監制:王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