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馬鞍山市考察調研。在長江東岸的薛家洼,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馬鞍山市長江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長江十年禁漁等工作落實情況,強調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兩年來,馬鞍山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鞏固拓展長江大保護成果。如今的長江馬鞍山段兩岸沿線水清岸綠,景色如畫,處處生機盎然,成為市民出游的打卡地和“城市生態客廳”。
生態優先擦亮幸福底色
從采石磯景區順著沿江大道駕車行駛不到10分鐘,“薛家洼生態園”幾個大字便映入眼簾。記者漫步園內,只見近處花團錦簇、草木蔥蘢,遠處飛鳥翔集、碧水蕩漾,還有觀景平臺、游步道等可供游客及市民欣賞江景、休閑徒步。
今年60歲的趙繼州是距薛家洼不遠的九華村村民,從小在江邊長大,現在一家人都是薛家洼的常客。“整治以后,清澈的江水回來了,消失很久的江豚又出現了,江邊是漂亮的公園。我和老伴兒傍晚常來散步,有時也跟著文藝隊跳舞,心情很舒暢。”趙繼州說。
過去,薛家洼在不超千畝的區域內,聚集著許多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漁船和住家船,江岸環境“臟亂差”。2019年開始,馬鞍山市以薛家洼為突破點,推動長江東岸環境問題綜合整治,搬遷小企業、拆除小碼頭,幫助漁民上岸并妥善安置,進行生態修復……在一系列舉措的強力推進下,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從點及面,擴大至長江兩岸岸線共79公里的范圍,使“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終得以重現。薛家洼一帶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生態客廳”。“整治完成后,得知習近平總書記要來薛家洼考察,心情很激動。”參與了整治工作,時任薛家洼所屬花山區恒興村村委會主任的趙沖回憶說。
與長江岸線綜合整治同步,人居環境治理讓九華村換了新顏。村莊粉墻黛瓦,四通八達的柏油路兩側有了綠化帶,嶄新的路燈一字排開。趙繼州夫婦平時除了干些雜活,還侍弄了3畝多菜地,種了香蔥、辣椒、茄子等蔬菜。
“九華村一直有種植香蔥的歷史,后來環境變差,香蔥質量下降,銷售行情不佳。現在環境好了,村民又開始大量種植香蔥。”趙繼州說,去年僅種植香蔥一項他家就收入2萬多元,這都是綠色發展帶來的實惠。
上岸漁民日子越過越美
站在采石磯景區翠螺山頂眺望,景區與薛家洼、濱江公園、蘆葦江灣、楊樹林等連成一片,目之所及,綠意滿滿。
在薛家洼、蘆葦江灣附近,記者不時看到身穿紅馬甲的人員在清掃道路,修剪苗木。“為了鞏固提升整治效果,我們建立了環境管護長效機制,聘請專門機構負責綠植養護、日常環境維護。”馬鞍山市花山區住建局負責人介紹。不僅如此,當地在薛家洼一帶還成立了由上岸漁民組成的護漁隊,鞏固長江禁漁工作成果。
今年50歲的張周華,家里世代以打漁為生,其住家船常年停泊在薛家洼水域。長江東岸環境問題綜合整治時,張周華一家率先上了岸。后來,馬鞍山市返聘上岸漁民成立護漁隊,張周華第一時間報名加入。“我負責打撈水面垃圾和部分區域保潔,大部分時間是在采石到薛家洼一線巡邏,阻止非法捕撈。”張周華說,現在的工作不僅保護環境、造福子孫,還比打漁輕松安穩,養老也有了保障。
馬鞍山是全國率先實施禁捕退捕的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在薛家洼考察時強調,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夠穩得住、能致富。近年來,馬鞍山市按照“四有一暢”原則,開展退捕漁民安置工作,對上岸漁民建檔立卡,協調各部門著力解決他們的困難,讓他們“有社保、有房住、有學上、有工作、心情舒暢”。目前,薛家洼水域200多名漁民全部上岸,告別“水上漂”,迎來新生活。
張周華的妻子陳蘭香在相關部門幫助下,與其他上岸漁民一起創辦了勞務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比較難,不過人家聽說我們是上岸漁民開的公司,多少都照顧一些,現在業務慢慢多起來了,公司也步入正軌。”陳蘭香介紹,目前公司有25名固定工,去年獲利20多萬元,“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開公司,自己當老板,現在的日子很有奔頭。”
加快轉型保護“城市之源”
流經馬鞍山市區匯入長江的采石河和慈湖河,都發源于該市鐵礦集聚的向山地區。“對向山地區進行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與長江岸線綜合整治一脈相承,對抓好長江大保護意義重大。”馬鞍山市雨山區副區長任勇說。
據了解,向山地區有著近百年的采礦史,除了被譽為“馬鋼糧倉”的凹山礦,這里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礦山。馬鞍山因礦生鋼,因鋼立市,該市的采礦史、鋼鐵史、城市發展史均起源于此。因此,向山地區可謂馬鞍山的“城市之源”。然而,幾十年來的超強度、大規模粗放式開采,向山地區地質地貌受到破壞,生態環境極為薄弱,成為城市綠色發展的短板。
“向山是馬鞍山的發源地、城市起步區,歷經百年開采,在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環保欠賬。什么時候向山地區治理好了,馬鞍山資源型城市轉型才算成功,才能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馬鞍山市委主要領導表示。去年,馬鞍山市打響“向山會戰”,把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進行推進。
向山地質公園的建設是向山地區綜合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記者沿著彎曲的山路行至由凹山礦坑修復而成的凹山湖畔,周圍綠樹成蔭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礦坑變風景,在這里工作了半輩子,現在再來看竟然不認得了,以前荒禿禿的山坡被這些花花草草和樹木覆蓋了。”曾經的凹山礦老職工、將近80歲的方大權老人說。經過治理,凹山湖附近山體邊坡被栽種了大量的元寶楓、山桐子、杜仲等樹木,被稱為“三棵樹”景觀區。“三棵樹”是推進向山地區生態修復的試點項目,采取“礦山治理+特種經濟林一、二、三產融合”的模式,同時發展林下經濟,既能提升區域顏值,也能創造經濟價值。
“向山地區綜合整治統籌實施十大工程44個項目,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致力于構筑‘村莊集聚美麗、環境宜居宜業、礦區生態修復、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文明新格局。”任勇說。
向山地區綜合整治是馬鞍山市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該市錨定新發展定位,全力建設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記者 賈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