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建起號稱“江南一枝花”的馬鋼,到銅陵有色建成新中國第一座銅礦、第一座銅冶煉廠;從改革開放初期家電產業的蓬勃興起,到上世紀90年代奇瑞汽車一鳴驚人,成為民族工業的驕傲;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到量子通信等未來產業嶄露鋒芒……數十載風雨兼程,數十載滄桑巨變,安徽工業于一窮二白中起步,一路砥礪前行、與時俱進,書寫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蝶變”的精彩華章。
回首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徽工業的家底極其薄弱。鋼鐵工業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在長江之濱,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結棚為營、風餐露宿,以改天換地的壯志豪情建設馬鋼,于1953年9月16日煉出華東地區第一爐鐵水,一段重工業的傳奇由此開啟。也是在這一時期,新中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銅礦銅官山銅礦正式出礦,銅陵有色第一冶煉廠投產,新中國第一爐銅水在這里出爐,翻開了新中國銅工業史的嶄新一頁。以銅陵有色和馬鋼為代表的“銅墻鐵壁”,標志著安徽工業的興起。一個有著眾多人口、長期處于農業社會的省份,開始大踏步邁向工業化。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從1949年到1957年間,安徽通過實施土地改革、建立國營企業、扶助私營工商業等多項重大措施,經濟社會面貌天翻地覆。1952年工業總產值6.5億元,比1949年增長86.9%。1953年至1957年,安徽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興建了第一紡織印染廠、安徽造紙廠、蚌埠玻璃廠、合肥無線電廠等一批工業企業,重點發展了電力、煤炭、冶金、機械工業和一些主要的民用輕工業。1957年,工業總產值15.01億元,較1953年的7.34億元增長110%。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不會一帆風順。1958年至1978年間,由于歷史原因,安徽經濟進入了曲折發展階段。盡管遭遇困難波折,這段時期里,兩淮煤礦的開發讓安徽成為“華東動力之鄉”,安慶石化等重點企業也在曲折中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江淮大地的澎湃活力,安徽工業發展邁入了新階段。以“傻子瓜子”為代表的個私經濟、以中鼎為代表的鄉鎮企業等蓬勃興起,肥西桃花工業園成為全省第一個縣級工業園,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成為全省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也隨著“利改稅”、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等改革的推進而釋放出新活力。
家電產業和汽車產業分別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興起,成為安徽工業的重要支柱。1994年,安徽冰箱、洗衣機、空調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輕工大省”享譽全國。實施“951”工程,大力培育汽車產業,奇瑞、江淮成為國產自主品牌汽車的代表,安徽成為全國重要的自主品牌汽車產業基地。
進入21世紀,我省相繼實施縣域經濟、輕工大省、工業強省、制造強省等重大戰略,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動力、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狠抓技術改造、智能制造、專精特新、安徽精品、工業設計、民營經濟、工業互聯網、節能環保“五個一百”等一批特色工作,工業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優勢產業特色鮮明。全省千億行業達14個、百億企業50家、千億企業5家,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連續三年入圍“世界500強”。2021年,汽車年產量突破150萬輛、出口量占全國近1/5,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25萬輛、居全國第四位;家電“四大件”年產量9619萬臺,居全國第二位;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收突破5000億元,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第一動力。新型顯示實現“從沙子到整機”全產業鏈布局,集成電路列入國家“十四五”重大生產力布局,智能語音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國聲谷”2021年實現營收1378億元、入園企業1423家。
優質企業梯次成長。按照“雙創→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成長路徑,近年來全省每年新增市場主體30萬家、規上工業企業2000家。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218戶,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9戶、居全國第八位,重點“小巨人”企業91戶、居全國第六位。
創新對工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不斷增強。我省實施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落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5家,居全國第六位。培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48家,成功創建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兩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工業“四基”薄弱環節和“卡脖子”關鍵領域,2021年8項制造業“揭榜掛帥”攻關項目打破國外壟斷。
工業互聯網正在帶來工業組織模式的深刻變革。我省制定實施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和專項支持政策,已建成行業型、區域型和專業型平臺130個,其中工信部重點平臺30個。成功上線羚羊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已集聚企業近5.7萬家、科研人員近3000人、高校院所145家。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數十年來,安徽工業在歷史的年輪上刻下了深刻印記,走過了一路向上的閃光軌跡。面向未來,安徽工業必將繼續乘風破浪,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開拓新境界、闖出新天地。
記者 汪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