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急需用地,一個土地閑置,雙方嫁接起來,“騰籠換鳳”精彩上演。
在同一片土地之上,經營易主、產業更新,之前被閑置、蕭條破敗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廠房,安徽晶飛科技有限公司入駐改造后,如今欣欣向榮,正進軍光伏市場,朝著產能“兩年翻一番、五年翻兩番”的目標加速奔跑。
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就會有寸土寸金的豐厚回報。
近年來,我市堅持高位推動、因地施策、創新攻堅,全力推進閑置用地、低效用地和“爛尾樓”專項清理處置,以節約促轉型,以集約促升級,“向存量要空間、要出路、要效益”,不斷喚醒“沉睡”的土地,上演“點土成金”的奇跡,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高位推動 掀起清理處置強大攻勢
美觀氣派的教學樓、功能齊全的運動場、綠樹環繞的林蔭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秀山文苑小區南側,一個包括小學、幼兒園、托育機構等,能滿足0-12歲不同年齡需求的全能教育配套項目正拔地而起。
“沒想到短短幾年間,荒草地里‘長’出了新學校。”秀山文苑小區居民劉燕是滿心歡喜。一邊是小區入住率越來越高,周邊卻沒有學校,孩子就近上學成難題;一邊是周邊土地未利用。面對此景,我市加快節奏,清理出批而未供的73.01畝閑置用地,用于秀山文苑小區配套小學、幼兒園和托育機構項目建設,一場關乎土地、關乎民生的“矛盾題”就此化解。
喚醒沉睡地,平地起高樓。這樣的矛盾化解法,近幾年在馬鞍山是屢見不鮮。發展,離不開土地;但節約集約,才是科學之本。大項目集中招引、產業加速提升、建設高顏值城市,樣樣都要土地,但解決土地供需矛盾,不能單靠擴張,更不能粗放利用,必須走節約集約發展的路子。
“開展閑置用地、低效用地和‘爛尾樓’專項清理處置,是貫徹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是破解要素瓶頸的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高效經營城市的關鍵之舉,是維護群眾利益的現實之需。”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領導小組雙組長的高規格,以縣區園區為主體、市直各部門協同推進的高效能,以市紀委監委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的強保障,馬鞍山踏上了自己的道路。
2021年,市、縣區抽調專人組成專班,加強統籌協調;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經信局和市住建局提供閑置用地、低效用地和“爛尾樓”的政策指導,市財政局統籌安排專項資金保障,市城管局針對違法建設依法查處......各縣區壓實責任、包保作戰,各部門對照職責、持續發力,下起了閑置用地、低效用地和“爛尾樓”專項清理處置“一盤棋”。
將工作任務細化落實到每個地塊、每個項目,明確清理處置總體目標任務及時間節點;通過“一張圖”系統,實行掛圖作戰,規范驗收標準和程序,實行對單銷號,做到“上報一個、驗收一個、銷號一個”;建立周督查、旬通報、月調度制度,由市紀委監委牽頭成立督查組進行實地考核督查,考核結果納入市委月度考核和年度綜合考核......揮舞督查考核“指揮棒”,建立健全責任落實、調度考核、長效監管等機制,全市上下合力攻堅之勢漸成。
精準施策 千方百計激活沉睡資源
5月底的馬鞍山經開區,熱氣四射。在馬鞍山南實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零部件基地項目二期建設現場,感受到的更是火熱的發展激情。遠遠望去,建筑工人揮汗如雨、運輸車輛往來穿梭,共同奏響了項目建設的“交響曲”。
2021年底,在馬鞍山經開區的引導下,南實科技將目光聚焦在一直未利用的65畝土地,啟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零部件基地項目二期建設,再建三棟廠房,為企業發展再續動能。“待全部廠房建設完畢,年設計產能1000萬件,達產后預計可實現25億元年銷售額,年利潤1.5億元,年上繳稅收約1億元。”該公司總會計師湯代智表示。
清理處置工作是硬骨頭,必須善作善成強突破。從主動揭開“傷疤”入手,我市對2009年以來閑置用地、歷年來低效用地和“爛尾樓”進行全面摸排,并建立起準確、清晰的閑置用地、低效用地和“爛尾樓”臺賬,做到底數清、家底明。
隨后而來的是“對癥下藥”。我市在省政府、省自然資源廳部署的批而未供、閑置土地清理工作任務外,自加壓力擴大清理處置范圍,將增存掛鉤等類型批而未供土地和用而未盡土地納入清理處置范圍,并堅持精準施策,充分尊重歷史,依法依規分類研究制定了20條操作性強的清理處置措施,配備一套“政策工具箱”,加速破難題、增質效。
鄭蒲港新區在征遷、審批、供地、建設、用工等環節全過程跟蹤督導,較短時間內實現中聯重科一期項目“標準地”出讓,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51.86畝;馬鞍山經開區堅持高頻率、高密度的約談、函告、倒逼等,占地284畝、“沉睡”已久的達利二期項目建設正酣......立足“志在長遠”,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提供保姆式服務,一塊塊“貧地”正變成新興產業蓬勃生長的“沃土”。
工業用地“騰籠換鳳”,城市建設用地也不忘“零敲碎打”。花山區采取區、街、村、組四級聯動方式,將5年未征遷完成的高鐵東站東側二期地塊6戶住宅、3戶企業簽約拆除,交付凈地281畝;“爛尾”多年的項目重現生機,公園郡五期“爛尾樓”已拆除,靜山華庭已復建,中杭大廈、建華廣場正導入破產重整......消除“民生之痛”“城市之殤”,一座座城市新地標終將崛起。
一塊一塊分類施策,一塊一塊整治盤活。我市根據不同企業、不同地塊情況,實行“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制定處置方案,探索運用有償收回、兼并重組、合作開發等多種途徑,挖潛存量土地資源,推動建設用地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效轉變。
創新機制 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走進“安徽工業經濟第一鎮”當涂縣太白鎮,所見所聞皆是脫胎換骨的嬗變。
置換一家“僵尸”企業,省去了一系列土地報批手續,建設速度加快,安徽兆曜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空調電機項目投產比預計提前了7個月,日產智能空調電機主件達1萬多臺;通過“無地招商”,同樣的廠房,“傻大黑”金屬材料企業退場,皖豐車業登場,成功研發生產的環衛電動車、旅游觀光車等電動專用車正暢銷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
“沉睡”的土地被“喚醒”,一地經濟也跟著“蘇醒”。去年8月以來,全市已清理處置閑置用地22790.9畝,低效用地7137.81畝,5個“爛尾樓”項目取得進展。一批占地規模大、群眾關注、成因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為我市產業轉型升級、蓄勢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發展在繼續,粗放的老路子堅決不能再走了,整治盤活后的路怎么走,馬鞍山開始“換法兒”。
我市對標“杭嘉湖”,于2018年底在全省率先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以畝均稅收等為主要指標,以智能、綠色、品牌、科技創新等指標為加分項,對企業實施綜合評價、按“質”排名,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倒逼”扶優汰劣,構建以“畝均效益”為主的科學有效評價體系。
以質量效益為標準的“畝均標尺”,正成為引領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我市按照“淘汰落后、盤活閑置、規范提升”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差別化價格政策、回收利用、嫁接重組等方式,倒逼低效企業、低效用地退出或轉型,騰出寶貴空間“換”來新活力;廣大企業聚力創新、擁抱“智造”,不斷提升發展質效,實現“創新強、畝產高、節能好、減排多”。
今年,我市還首次按季度編制推出馬鞍山市產業用地推薦手冊和全市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土地要素保障“一企一策”兩大“用地圖冊”,進一步盤活存量用地,提升土地資源使用效率。
磅礴畫卷正舒展,縱橫當有凌云筆。改革“破浪”,創新“奔涌”,馬鞍山將繼續加大閑置用地、低效用地等清理處置力度,建立健全土地清理處置跟蹤運行保障機制,推動清理處置成果加快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最大效益。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