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馬鞍山,碧空如洗。
俯瞰慈湖河,層林盡染,如畫的美景順著水岸線逶迤向前延伸,清澈干凈的河面上不時有白鷺掠過。岸邊步道串聯起一個個濕地公園,三五成群的市民沐著朝陽或散步或健身,好一幅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
在馬鞍山,涅槃重生的河流,絕不僅慈湖河一條。
近年來,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水清、岸綠、景美、河暢和群眾滿意”目標,以前所未有的重視、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推進中心城區水環境治理,全力消除黑臭水體,構建公共親水空間,讓群眾盡享碧水清波的生態魅力。
以“水”為筆,著墨生態;以人為本,“海綿”蝶變。馬鞍山大地,優化水環境的腳步,將一刻不會停歇!
精準施策摘 “黑臭”帽子
打開馬鞍山衛星地圖,深淺不一的藍色縱橫交錯、星羅棋布,復雜的水系分布,繁多瑣碎的河道,污染源種類多樣,注定了馬鞍山水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在2015年的系統摸排、科學甄別中,馬鞍山中心城區判定共有黑臭水體35條,其中輕度黑臭25條、重度黑臭10條,涉及河道總長66.15公里,水域面積達398.49公頃。
處于城市中心的西塘水系雖只有短短1.33公里,卻分布著26個排污口,“又黑又臟的水面漂著垃圾,氣溫難聞得很,窗戶都不能開。”周邊居民的話語響于耳畔;《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問題整改任務交辦清單》中,對尖擔溝、昭明溝“常年黑臭”“污染嚴重”的評價,同樣令人臉紅。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水環境治理,迫在眉睫。2016年,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成立以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開啟多部門“集團作戰”、部門與屬地“聯合作戰”模式,采取PPP模式引入“專業團隊”中冶華天公司參與治理運維,多渠道籌資、多部門協同,全面啟動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為追溯尖擔溝“黑臭”根源,實施“三查、三治、三聯動”,即查排口、查源頭、查河道摸清底數;治前端、治中端、治末端系統治理;河湖聯動、水岸聯動、廠網聯動流域治理。在掌握河道真實數據后,清除內源污染、控制外源污染,構建水生態系統,改善周邊環境。“原來躲著走,現在慢點走。”如今的尖擔溝,清水潺潺流淌、兩岸綠草茵茵,已成為工業園區里的美麗風景。
而在長江之畔,曾堆滿廢棄鋼渣的八段溝水系,由于受到大量強堿性廢水的侵蝕,地下水污染嚴重,不僅威脅周邊居民生活,更影響著入江水質。對此,我市以雷霆手段推進散亂污企業“兩斷三清”和拆遷、堆場整治等工作,同步推進圍墻拆除、垃圾清運等16項工作,加大投入打造布局合理、品質提升、景色優美的長江大保護樣板,八段溝區域已蝶變成水綠融合、生物多樣的生態濕地游園。
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對癥下藥才是治水有效之道。我市堅持一河一策,通過“控源截污、綜合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實時監測、智慧管理”等綜合技術手段,扎實推進清淤駁岸、截污納管、景觀綠化等各項工程,為35條黑臭水體“洗”盡污濁,讓中心城區91處水體煥發新顏。
系統治理 確保“長治久清”
2018年,我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目標升級:“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打造一批‘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示范項目,形成黑臭水體治理示范經驗。”行動加碼:我市啟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市建設十大攻堅行動,集中攻堅解決我市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實際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源頭加強水環境治理和管理。
變壓力為動力,我市大膽嘗試,堅持治標與治本同時著力,水里與岸上下足功夫,對全市范圍內91處水體、700多個排水口及涉水工業企業、住宅小區、污水處理廠、市政管網進行了全面溯源摸排,找準“病癥”,精準出臺1個總體方案、5個流域方案、53個實施方案,全面探索“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流域治理、依法治理”的“新路子”,打響全域治水、全面治水、全民治水的攻堅戰。
一場滌蕩之旅隨之展開: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500余家,規范整治畜禽養殖,推進礦山修復,嚴厲打擊沿街餐飲排檔等行業違法排污行為;完成315個小區、38條合流制道路、180家機關事業單位、350家企業的雨污分流工程,對全市1150公里雨污水管網進行全面排查檢測和清淤,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馬鞍山第二污水處理廠等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全面鋪開,增加污水處理能力11萬噸,排放標準升至一級A以上。
“如今,我再也不怕下雨天了。”回想曾經每逢下雨小區就會積水,永泰家園小區居民李穎福對雨污分流改造是連連點贊。雨水、污水管網“各行其道”,廣場鋪上透水混凝土,樓檐下開辟植草溝......“現在下雨,走在小區里,日常穿的皮鞋、運動鞋都不輕易濕。”李穎福說。
而污水不再入河,令洋河的河道保潔員王啟鳳倍感欣慰。“治標更要治本,長治才能久清。”他每天嫻熟地游走在洋河沿岸,打撈漂浮在水面上的雜物,巡查河邊及河道的環保情況,檢修各個附屬設施,發現亂排立即上報,在洋河之上筑起了“守護墻”。
三分治,七分管。我市以黑臭水體河長制為抓手,制定出臺違法排污聯合執法辦法、排水許可辦法、住宅小區排水設施管理規定等制度;在全市工業園區推廣“環保管家”,對企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進行信息化監管;為整治過的水體引入“專業管家”,增添監控“衛兵”,建立常態化的運營維護機制,實現從見效到長效的轉變。
著眼長遠探索“海綿”路徑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目前,全市35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并通過住建部“長治久清”驗收,中心城區河道及其附屬設施相繼轉入運維;慈湖河、雨山河、永豐河等重點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全年穩定在地表V類水以上……通過多年的“一盤棋”治理,力度大、決心大、方法對路,馬鞍山的水再次變得靈動,這座城市也變了模樣。
小橋流水、楊柳依岸,一步一景;接天蓮葉、映日荷花,搖曳生姿……這是蘆塘生態公園如今的模樣。閑庭踱步、賞花賞景;活動手腳、快樂健身;拍照留念、素描寫生……這是周邊居民來此的景象。一幅幅碧波蕩漾、風景如畫、魚翔淺底的和諧畫卷,一點點浸潤出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而在城市之南,陽湖塘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建設正酣。我市通過串聯水系、清淤擴面、構建植被緩沖帶、打造生態駁岸、實施生態濕地、建設透水鋪裝、打造雨水花園,全面增加城市滲水、滯水、蓄水、凈水、用水、排水能力,這場建設里,處處透著“海綿城市”的理念。
“在新形勢下,海綿城市是推動綠色建筑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創新表現,是新時代特色背景下現代綠色新技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下的有機結合。”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海綿城市建設歸根結底是一件民生實事。
2021年6月,經競爭性評審,我市成功獲批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我們將借此契機,以打造長三角濱江多雨工礦型海綿城市為目標,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管控機制、優化技術服務、建設特色項目等,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力度,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該負責人表示。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高海超 馮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