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
在“標準地”改革創新實踐中,我市抓住土地這一核心要素資源,找準“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結合點,推進土地資源和項目資源精準對接、高效配置,以“帶標出讓”為小切口,撬動項目全生命周期治理大變革,將改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治理效能,不僅推動了全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省提供了可學可鑒的馬鞍山樣本。
發展的背后,是用心繪就的“上揚曲線”。
從2020年4月在馬鞍山經開區、慈湖高新區和鄭蒲港新區開展“標準地”改革試點,到2020年7月全面推行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制度,再到2021年12月“標準地”改革實現由1.0到2.0版本的升級……近年來,我市不斷推動“標準地”改革做法向更早更新處探索、服務向更快更優處邁進、領域向更廣更深處延伸,實現了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的有機統一。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累計出讓“標準地”項目129宗9122畝,占全市同期新增工業用地數的74%。
布局 向更新更優處謀篇
土地,是影響項目建設的核心要素資源。施工期短、建設項目評估時間長等因素,也會導致項目成本相對較高。如何實現土地“即供即用”,“標準地”改革備受期待。
2020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馬鞍山市加快推進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探索試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制度,通過標準化工業項目用地條件,優化審批監管流程,加速工業項目快速落地,促進生產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
“工業用地帶著指標出讓并非新鮮事,但能耗標準、環境標準則是在‘標準地’改革中首次亮相。”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發利用科科長李珊珊看來,改革的最大亮點是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規定政府在出讓土地前,完成所涉及行政審批的所有事項,提高行政審批效率。
這一階段的改革,以“事前定標準”為關鍵程序,整合以往的碎片化改革,將企業投資項目看作“一件事”,而不是分散的各個環節,以整體化的思維來全面降低企業成本、減少各個環節中由政府造成的不確定性。
總投資20億元的中電泰日升精密結構件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210天;總投資15億元的蒙牛鮮奶項目,從主體工程開工到竣工投產僅6個多月……在“標準地”改革的推動下,一個個工業項目落地開花、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2021年,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園區新增工業用地實現“標準地”出讓全覆蓋。
盡管我市“標準地”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且享受諸多紅利,在實踐中,仍有企業反映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經過廣泛調研和“把脈問診”,我市決定升級“標準地”改革,強化問題導向,堅持有解思維,推動“標準地”2.0版的建設。
“相較于1.0版,馬鞍山‘標準地’改革2.0版將通過‘事前做評價定標準、事中作承諾定服務、事后定政策強監管’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實現‘標準地’成交即發證、交地即開工、竣工即登記。”在2021年12月22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承良杰的話語擲地有聲。
服務 向更快更優處邁進
“得益于‘標準地’改革,成交即能領證,快捷簡便的流程讓我們省心省時省力,為馬鞍山速度點贊!”今年4月15日下午,摘得土地當日,安樂機械一體化生產線項目經理袁業漢接過核發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規劃許可證》,忍不住點贊,“這可比一般進展提前了至少兩個月。”
安樂機械一體化生產線項目經理袁業漢接過核發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規劃許可證》
“當初企業來馬鞍山,就是為了盡快開工。”袁業漢回憶說,企業訂單亟待交付,由于原廠房產能不足,規劃異地新建、擴大產能,“聽說馬鞍山在推行“標準地”2.0版且把“主動權”交給了企業,我們可以自主按需選擇定制模塊,確保項目推進速度,這給我們了一顆‘定心丸’。”
袁業漢提到的“定制模塊”就是“標準地”2.0版中的“重頭戲”。
在《馬鞍山市“標準地”2.0版出讓模式服務指南》中,記者看到,從立項到竣工,項目可以劃分為成交、交地、竣工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均設有不同模塊,分別對應不同的服務類型、企業承諾和進程快慢。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評估,選擇模塊化定制服務。
可以說,“標準地”2.0版出讓模式,是基于“政企互信+政企守信”。政府提供“標準地”和最優最快服務,項目投資方承諾出讓后嚴格按照出讓公告相關要求建設、竣工、投產達標等,雙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動項目落地建設。
此時的出讓模式已不是單純的追求每個環節的時間壓縮,而是在規劃設計、土地出讓、證照辦理等環節,圍繞企業的需求,定制式高效推進各環節運轉,確保為企業提供及時和高質量的服務。
“模塊化、可選擇、定制式”成為其最亮眼的標簽。
與此同時,“標準地”2.0版還創新全程代辦服務,由園區會同施工、設計、監理、勘查等七方打造網上“微議事廳”,為項目全鏈條在線會商解決堵點、難點。“我們實行‘一個項目一套專班’提前介入對接,確保企業拿地即可進場施工、開工即有專班保障。”馬鞍山經開區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柳說。
領域 向更廣更深處延伸
4月22日,陽光刺烈。沿著蜿蜒的015縣道一路向南,車停至姑山鐵礦露轉井項目現場。剛一下車,轟隆隆的機器運轉聲便傳入耳中。井架之上,卷揚機正在轉動,人員、物料正通過回風井有序上下。
“由于露天資源已開采殆盡,我們轉為地下開采,深挖鐵礦資源,亟須在距采礦中心一公里外的高處建設完成回風井項目,以保障礦井通風系統的安全可靠。”姑山鐵礦露轉井項目辦主任王增光介紹,該項目地塊已于今年2月正式取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證》,這也開創了我市“標準地”改革服務礦山用地的先河。
礦山用地取得出讓“身份證”,得益于我市“標準地”改革2.0版的“擴面升級”。
在“標準地”改革探索中,我市不斷豐富創新改革內容,“延伸”已經成為新的關鍵詞。
第一個“延伸”是將“標準地”產業類別,從工業拓展至生產性服務業。有序擴大“標準地”范圍。在實現新增工業用地全覆蓋基礎上,向存量用地延伸。對已取得工業用地使用權的企業在改擴建項目用地和司法拍賣存量用地等方面引入“標準地”。同時,向倉儲、商服等生產性服務業延伸。
第二個“延伸”是將“標準地”關口前移,向招商階段拓展,密切銜接“雙招雙引”。圍繞“1+3+N”產業集群,編制產業用地招商地圖和說明書,結合畝均效益評價指標,明確投資強度、能耗等要求,實行“一地一指標”,與企業簽訂“標準地”投資建設協議,實現園區對標招商、企業對標拿地。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我們將持續推動‘全流程’閉環管理,通過完善覆蓋項目建設、竣工驗收、達產復核、生產運行四個階段全流程監管體系,進一步抓好供地后半程,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發利用科工作人員肖軍介紹,“標準地”2.0版將結合畝均效益評價,嚴格落實結果運用政策措施,倒逼提升土地“含金量”。
據悉,“標準地”2.0版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全市共供應“標準地”項目40宗3575.8畝,已實現工礦用地100%“標準地”出讓。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劉中平 彭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