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畝均英雄貸’的支持,園區‘騰籠換鳥’的步伐將大大加快!”3月底,隨著全省首筆“畝均英雄貸”在博望成功發放,負責寧博一體化高新區產業園建設的馬鞍山博新高科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印輝干勁更足了。
為加快產業更新,博望區將借助“畝均英雄貸”,對寧博一體化高新區產業園進行整治提升,清退低效企業,加快“筑巢引鳳”,預計畝均稅收將由3.9萬元提高到10萬元。
聚焦“畝產”、精耕細作,謀求土地從“低產”到“高產”質變,促進產業從“低效”向“高端”升級,正是我市充分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牽引作用,大力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的生動實踐。
構建科學有效評價體系,企業按“質”排名次,以“正向激勵+反向倒逼”精準發力扶優汰劣……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命題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引領工業經濟發展從“重視數量”轉向“提升質量”、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奮力闖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轉型升級立起“畝均標尺”
今年3月,我市印發《馬鞍山市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實施辦法(3.0版)》,通過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引導工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質增效。
從“1.0”版本到進入“3.0”時代,“畝均論英雄”改革不斷迭代升級的背后,既是馬鞍山久久為功抓工業、強制造的具體體現,更彰顯出這座城市加快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奮力在新征程上跨越趕超的堅定決心。
作為資源型工業城市,我市工業占經濟總量的41.5%,資源環境約束與粗放增長方式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要破解“成長的煩惱”,將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必須大膽探索、闖出新路。
我市對標“杭嘉湖”,于2018年底在全省率先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將“畝產”這一農業術語引入工業領域,旨在通過“評”“用”結合、扶優汰劣,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
作為一項牽動全局、導向性極強的改革,經過三年多的持續推進,我市畝均效益評價范圍已實現工業企業全覆蓋,并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結果運用體系。2021年底,這項改革創新舉措已在全省進行推廣。
我市相繼出臺三版《馬鞍山市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實施辦法》。在評價指標上,我市不再簡單以規模和產值為標準,而是以“畝均稅收”等高質量發展指標為重點,以智能、綠色、品牌、科技創新等反映企業綜合素質的指標為加分項,構建起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同時,評價還與我市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結果實行聯動,進一步引導企業節能降耗、綠色發展。
“評”是基礎,“用”是關鍵。
我市在列出企業效益“體檢單”的同時,通過實施優質企業做大做強、潛力企業提檔升級、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低效企業倒逼退出“四個專項行動”,開出分類施策“處方單”。此外,我市還持續加大聯動結果運用,在產業政策、企業培育申報、優秀企業家評選、人才工作領域,進一步聯動運用評價結果,切實讓“英雄企業”嘗到甜頭、“虛胖企業”吃到苦頭。
“追新賦智”力促提質增效
對四大工序進行全覆蓋工藝研究,累計取得近150項成果;自主設計研發一系列智能化加工設備,投用后實現生產效率、產品一致性大幅提升......
馬鞍山統力回轉支承有限公司通過持續創新、技改升級,實現了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讓傳統制造企業穩步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企業人均產值突破100萬元大關,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邁入“畝均論英雄”時代,通過“追新賦智”提高畝均效益,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同選擇。
放眼全市,廣大企業聚力創新、擁抱“智造”,從傳統的“拼要素、拼資源、拼投入”,轉向“靠創新、靠技術、靠人才”,實現“創新強、畝產高、節能好、減排多”。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由實施評價前的12.59萬元提升為14.75萬元,增長17%。
企業加快轉型,政府全力引導。
推行生產要素差別化價格政策,實行差別化產業資金政策,實施差別化用地機制、信貸機制......我市不斷深化要素優化配置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中,幫助潛力企業加快提檔升級。2021年,我市對280戶企業兌現包括畝均稅收領跑者、稅收突出貢獻企業、降低企業用地成本、畝均效益提升獎勵等在內的專項政策資金2853萬元。畝均稅收增長超50%以上企業760戶、增長超100%企業472戶,近兩年共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71戶。
“通過畝均效益評價量化指標,企業更能看清自身的差距、短板,從而精準發力不斷提升質量效益。”馬鞍山市廣源法蘭環件有限公司行政副總武陳陳說,公司因27畝閑置用地未利用被評為B類后,投資1.8億元,在閑置土地上新建了行業領先的年產4萬噸高精密環形鍛件智能制造生產線項目。通過新項目的實施,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03.8%,凈利潤增長345.3%,成功晉升為A類。
“畝均論英雄”,既是存量轉型的“準繩”,也是增量上馬的“門檻”。
我市在“雙招雙引”過程中,綜合考慮項目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產出效益、單位能耗增加值等指標,“提籃買菜”、嚴格把關,切實做到招大引強、好中選優,既提升了畝均效益,更加速了產業集聚。蜂巢、泉峰、格力、信義玻璃、天能電池、中聯重科......近年來,一大批知名企業的優質項目紛紛搶灘入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新動能。
“騰籠換鳥”加速動能轉換
“2021年我們銷售額4.3億元,開票收入2.8億元。”安徽晶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刁超談起去年公司的成績,臉上寫滿笑意。
和縣由政府牽線搭橋,將經營狀況不佳的大明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廠房整體租賃給晶飛科技實現“二次開發”。通過這一舉措,既盤活了低效土地,又縮短了新項目建設周期,從洽談簽約到竣工投產僅用了不到一百天時間,實現當季簽約、當季開工、當季竣工、當季投產、當季銷售、當季創匯。
“畝均論英雄”不僅是一張“成績單”,更是一個倒逼機制。
我市按照“淘汰落后、盤活閑置、規范提升”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差別化價格政策、回收利用、嫁接重組等方式,倒逼低效企業、低效用地退出或轉型,積極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2020年以來,我市累計倒逼339戶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盤活騰退低效企業用地9000多畝,為重大項目、新興產業企業落戶騰出了寶貴空間。
“騰籠換鳥”,換來了新動能,換出了高質量發展新氣象。2021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5.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2%。
以質量效益為標準的“畝均標尺”,已成為引領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持續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牽引作用,確保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0%,以“畝均論英雄”改革實效助力制造業三年倍增,不斷開創資源型城市轉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文/記者 劉挺 通訊員 趙文翔 圖/記者 儲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