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事”“關鍵小事”都直接關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牽涉每個人的生活冷暖。當涂縣在做好省級民生工程的同時,創新推出“自選動作”,謀劃實施“民生大事”“關鍵小事”項目征集活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縣建立“需求由群眾提出、過程由群眾監督、成效由群眾評價”全流程運營機制,把“民生大事”“關鍵小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線上+線下”常年公開征集民生需求
“自從增裝了電子眼,小區居民的安全感明顯增強,遇到車輛剮蹭之類的矛盾,處理起來也容易許多。”說起當初的一個建議變成了現實,當涂縣姑孰鎮東營一村居民沈家明有一種自豪感。
沈家明所在的東營一村及二村是一個規模較大的老舊小區,有113棟樓房,2486戶居民,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年初的一天,當涂縣住建局物業股和社區的工作人員,手拿小區改造初步方案,挨家挨戶征求意見。“我們提意見也管用?”起初,沈家明將信將疑。“那當然,只要合理可行。”工作人員的回答非常肯定。于是,沈家明要了一份小區改造初步方案,認認真真地研究起來。
初步方案林林總總有20多個子項目,大到雨污分流、路面鋪設、停車位增設、綠化提升,外立面出新、門面房店招改造,小到小區劃線、樓棟門牌號牌設置等,方案非常細致周到。但沈家明覺得,小區是開放式小區,監控設置數量還是少了一點,希望實現全覆蓋。填好《小區改造征求居民意見表》后,沈家明將表交到了東營社區黨委書記劉長飛手中。后來,有關部門在修訂小區改造初步方案時,采用了沈家明的建議,將電子眼增設到119個,確保小區電子監控無死角。
據該縣民生辦負責人介紹,謀劃實施2022年“民生大事”“關鍵小事”項目,是當地政府除辦好省級民生工程外的“自選動作”,之所以常年通過“線上+線下”公開征集項目,目的就是更精準地了解民生需求,把實事真正辦到群眾心坎上。為此,該縣高規格成立縣推進解決人民群眾“民生大事”“關鍵小事”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縣民生辦、主管部門、具體實施單位“三管齊下”,明確分工,相互配合,責任具體落實到人。建立全縣“民生大事”“關鍵小事”臺賬,動態調整,滾動管理。按照“一事一策”,制定任務、時間、責任、成效“四個清單”,明確任務書、時間表、責任人、路線圖,縣民生辦月中分類交辦工作任務。各責任單位對每個交辦項目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倒排時間節點,成立工作專班,集中力量推進,及時交賬、簽單銷號。
截至4月中旬,該縣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征集民生項目33件,其中重復項目有2件(建口袋停車場),主要涉及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市政改造、公交出行、農村公路建設、幼兒園延時服務、提升教育質量、社區基礎設施改善、農村飲用水管網改造9個方面內容。經縣財政局與各責任單位會商審定,18項納入“民生大事”“關鍵小事”臺賬,其中,6項立交立辦,12項謀劃辦理。另外14項因不具備實施條件暫不辦理。
群眾監督員在工程建設中說話真管用
“剛開始社區讓我當小區改造工程群眾監督員,我以為是走走過場,沒想到,發現問題后,說話真的管用。”作為東營二村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群眾監督員,張富躍在工程施工監督過程中發現,有幾棟老樓護欄為水泥欄桿,由于年代久遠,不僅與粉刷一新的墻體格格不入,還存有安全隱患,便建議用不銹鋼欄桿代替。工程主管部門采納了這個建議,施工單位也及時更改了施工方案。
“施工現場盡管有專業監理,但群眾監督員的作用仍不可替代。”當涂縣住建局物業股負責人張波說,不管事先的施工方案做得多周詳,施工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只有讓群眾監督員參與進來,才能快速化解問題,把好事辦好。
據該縣民生辦負責人介紹,在“民生大事”“關鍵小事”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建立“閉環跟蹤督辦”機制外,每個項目都需接受群眾監督員監督,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群眾滿意度。在已經完成的3項“民生大事”“關鍵小事”項目辦理成效測評中,滿意度均在90%以上。
說到滿意度,姑孰鎮大成坊三村76歲的居民胡善椿連連豎起大拇指。大成坊三村也是老舊小區,老年人口占八成,多年來,居民們一直使用瓶裝液化氣,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生活極其不方便。早日用上天然氣成了全體居民的共同期盼,年初,胡善椿代表居民向有關部門反映了訴求。此后,各相關部門多次會商,并實地走訪大成坊約270戶居民,除部分空戶長期無人居住和條件不達標的以外,最終確定對128戶進行管道天然氣安裝。經過20天的緊張施工,趕在了2022年春節前通氣。
作為群眾監督員,胡善椿自始至終參與了全過程。“只要合理,立交立辦,效率的背后是各級干部的民生情懷,還有‘辦就辦好’的好機制。”胡善椿深有感觸地說。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陳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