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減少存量,流調減少增量。對感染者的密接者和次密接者進行管理,是戰“疫”的重要措施和有效管理手段。而準確、及時追蹤到這些接觸者,則需要一線的流行病學調查員開展大量、細致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即“流調”)。
對于“流調”公眾其實早已習慣。特別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疫情在哪里出現,流調就從哪里開始。在從嚴抓疫情防控的大局之下,無論是確診者還是密接者,他們積極配合調查,為公共利益讓渡部分個人信息,理應得到社會各方的充分尊重。也要看到,不少地方公布的流調信息過于詳細,有的個人隱私不斷被挖掘和公開,這既給當事人帶來極大困擾,也讓其他潛在感染者或密接者因為擔心被造謠、被網曝,對流調產生排斥心理,甚至出于自我保護意識而不愿、不敢如實交代全部出行軌跡,這無異于是給疫情防控工作“設卡”“埋雷”。
近期,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頻發態勢,各地通過深入細致的流調,為采取隔離措施、劃定消毒范圍等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防止疫情的擴散蔓延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線。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公布的流調信息被泄露,成為好事者的“吃瓜”素材,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不良影響。流調信息泄露,只能讓親者痛、病毒“快”。對此,相關部門必須果斷出手、“以快制快”。3月21日,部分微信群流傳合肥市流調省外返肥一位無癥狀感染者何某姓名、身份、家庭成員等隱私性信息。事發后,合肥市公安機關快速反應,第一時間查明情況,依法對兩名泄露流調信息的網民作出治安罰款和訓誡處理,得到網上網下一致好評。
任誰也不愿被病毒感染,更不愿被流言侵擾。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泄露流調信息的行為人可能未必存在“惡意”,他們或是本身缺乏法律意識,無意中泄露了他人隱私;也可能還是出于一番“好意”,想提醒周圍人注意防護。這也說明,防止流調信息泄露,首先要從源頭堵住“缺口”。我們也看到,不少地方在公布病例行程軌跡時,都能嚴格遵守“能隱則隱”原則,并提前做了一定程度的“模糊化”處理。有的隱去姓名中的“名”而只提“姓”,有的“只提地點不提人”,有的地區在通告公布的信息中,確診病例全部用數字取代,所涉及區域和場所沒有對應到個人名下,而是統一歸納到病例情況簡介之后,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此次流調信息暴露的管理漏洞,合肥市也出臺了相關新規,不斷完善流調的程序與規則,以便更好地處理了疫情防控與個體隱私保護之間的關系。例如進一步規范信息發布,強調對流調信息進行閉環管理,由防疫部門依規披露;嚴控知悉范圍,一律不得通過朋友圈等違法違規傳播等。
疫情防控任重道遠。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當事人。面對疫情,每個人都要積極配合和推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而不要做看熱鬧的“吃瓜群眾”。這既是對科學防控的尊重,更是對生命健康的敬畏。
(作者:宛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