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版《馬鞍山市向山鎮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爐,進入為期一個月的公示期。此前,我市在《向山鎮國土空間規劃》正式出臺之前,對《馬鞍山市向山鎮總體規劃(2016-2030)》積極開展修訂工作,全力推進向山地區EOD試點項目建設,加快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
作為一個過渡版本,該《規劃》是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獲批國家首批EOD模式試點項目以來,市區首個進行公示的鄉鎮總體規劃。集“資源富礦”與“融寧先行”優勢于一身的向山地區,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
以“綠”促城 規劃引領未來可期
向山地區位于城市東郊,是長江支流慈湖河、采石河的發源地。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素有“馬鋼糧倉”之稱。然而,近百年超強度、大規模的粗放式開采,導致向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基礎極為薄弱,“生態傷疤”亟待解決。
2021年,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功獲批國家首批EOD模式試點項目,成為全國唯一在采礦山的試點項目,在全面推進生態修復的同時,積極推動生態環境資源化、產業經濟綠色化,通過創新機制和項目運作模式,不斷提升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推進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實施“十大工程”44個重點項目,我市正式啟動新版《馬鞍山市向山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向山地區產業的經濟支撐能力、城鎮的服務帶動能力、生態的保障治理能力,著力打造“兩山”理念的馬鞍山樣板。
《規劃》以“控制總量、保證環境、提升品質、優化結構”為引領,提出將向山地區打造成為全球資源型城市生態修復的中國方案;全國EOD綠色轉型發展的“馬鞍山示范”;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向山樣板。
以“城”促鎮 東部城區加速駛來
向山向美,未來可期。
目前,該《規劃》正在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規劃范圍涉及52.94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年-2030年。
根據《規劃》,向山地區將形成“一心、一帶、一軸、四組團”的空間結構。“一心”為大黃山生態核心; “一帶”為向山風情文旅帶;“一軸”為洋河生態軸;“四組團”分別為西南部礦業服務組團、北部工業區、中西部生活、服務區以及東南部生態文旅組團。
與此同時,將構建“一屏、一帶、一心、六廊”生態格局。“一屏”為圍屏山、兩場、兩庫生態屏障;“一帶”為采石河藍綠生態帶,“一心”是凹山湖-大黃山生態綠心;“六廊”是二橫四縱六條生態廊道。
尤其是在對接城區交通方面,向山地區將建成“五橫三縱一半環”路網結構。“五橫”為湖南東路、獨山路、馬向路、九華東路-向濮路、向黃路;“三縱”為泰山大道、向山路、圍烏路;“一半環”是南山路。并為馬博城際,預留三處軌道交通站點:向山路、圍烏路和凹山湖軌交站。
以“產”促興 構建生態產業圈層
《規劃》呈現出多個亮點,尤其是提出以“產”促城,開展立足綠色轉型目標的功能策劃和產業謀劃。在產業布局方面,整合三個產業圈層,構建向山“EOD”生態產業圈,進一步構筑生態鏈、提升產業鏈、創新價值鏈。
對于第一產業而言,《規劃》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在位于鎮域南部的落星、石馬、南莊地區開展苗木花卉種植及傳統種植。積極培育特色農業,發展現代園藝、高檔花木、特色林果、綠色蔬菜、優質糧油業,增加保健醫藥材種植,提高花卉培育水平,形成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
農業“接二連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市規劃將鎮域內不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企業進行騰退,土地收儲,導入新的招商項目,進一步優化二產布局。規劃向山鎮工業主要以生態修復、大健康與生物科技等綠色新經濟產業為主,在發展向山特色產業的同時,融入區域創新體系,發展符合“雙碳目標”的新能源產業,積極引進鋰電池、汽車零部件和充電樁領域龍頭企業,打造新能源配套基地。
就第三產業來看,《規劃》將構筑“鎮區—居民點”兩級商業服務體系。鎮區商業服務中心主要發展商貿服務、餐飲住宿等生活性服務業以及金融、辦公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規劃》以現狀凹山湖旅游資源為核心,積極發展文化旅游業、健康服務業,深入挖掘以礦山開采為核心的生產、生活、生態記憶和以紅色活動、文體活動、重大場景為代表的城市記憶。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汪海海 彭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