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節臨近,當涂縣域農產品也有了“虎虎生氣”,成為線上線下搶手的新年貨。
“近一個月,僅線上銷售額就突破了20萬元。”在位于塘南鎮的創源食品有限公司,創業青年王邦神開發的是一種河蟹深加工制品,有蟹黃、蟹膏、蟹肉、蟹腿四種,價格最高的蟹黃每公斤360元左右,最低的蟹腿每公斤200元左右。由于省卻了食用時的繁瑣,尤其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成為一款暢銷全國各地的新年貨。
在當涂味道縣域農產品體驗店貨架上,穿上喜慶“嫁衣”的各式縣域農產品琳瑯滿目。直播間里,當地網紅張強正在直播帶貨,3個小時下來帶貨量近3000元。這家由當涂縣供銷合作社打造的體驗店,集納了縣域農產品的精華,提供農產品展示體驗、線上交易、網紅直播、企業交流培訓等“一條龍”服務。
一款款原本“土得掉渣”的農產品,如今緣何變成了搶手的新年貨?“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結果。”當涂縣供銷合作社主任朱亞平說,近年來,當涂圍繞助力鄉村振興,弘揚傳承“背簍精神”、“扁擔精神”,傾力打造“農業產業服務商”、“農村綜合服務商”,組建了19家村級供銷社,成立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吸納了52家有競爭優勢、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立足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打造縣、鎮、村三級為農綜合服務體系,以解決農民“賣難”、市民“買貴”問題為根本出發點,吸納農業經營主體共唱“供銷大戲”。
農產品蝶變新年貨的背后,確實隱藏著“一產接二連三”的精彩大戲。
在王邦神創辦的馬鞍山創源食品有限公司螃蟹深加工基地內,目前擁有蒸煮車間、加工車間、包裝車間、倉庫、冷庫等1500平方米,操作工幾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婦女,正動作嫻熟地把煮熟后的“二齡蟹”進行分解,再將蟹黃、蟹膏、蟹肉、蟹腿分類包裝,利潤率可達20%以上。年終一盤點,“二齡蟹”深加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帶動村民就業60余人,月平均工資突破4500元,全年加工螃蟹20萬公斤,曾經每公斤4元都沒有人要的“二齡蟹”,可以賣到每公斤46元,養殖戶由此每畝增收1500元。
咸菜苔原本也上不了大雅之堂,如今則做成了大產業。“年菜苔加工量達到13萬公斤,年銷售收入250萬元。”2015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芷偉回到家鄉,從事農特產品派送。期間,他細心地觀察到商機,開始專注打造“青年人自己的小菜”。從最初的單一菜品到目前十余個系列的小菜,從原先狹小的傳統作坊到如今偌大的“傳統+機械”標準化生產車間,從原先線下本地銷售為主到現在重點依托電子商務和線上銷售,芷偉將自己的小菜遠銷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千家萬戶的餐桌。
同樣是菜籽油,汪俊做的7D功能型菜籽油可謂是年貨中的“高大上”。“這套工藝榨出來的菜籽油聞起來是一種堅果香,營養價值更高,含多酚800千克,比傳統方式榨出的油多八倍左右。”汪俊介紹,公司引進一套全新的功能型菜籽油7D加工工藝及成套裝備,填補了馬鞍山高品質健康菜籽油加工領域空白,日加工能力3噸-5噸,年銷售收入500萬元。
據了解,當涂縣按照“一產接二連三”的思路,通過打造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進而實現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的融合。全縣現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7家,去年實現產值26.5億元,增長10.1%。全縣農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66個。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平臺村村全覆蓋。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連續19年位居全省第一。
記者 吳黎明
視頻 胡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