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當城市與文明牽手,城市因文明更添魅力,百姓因文明更得實惠,社會因文明更加和諧。
餐館內,“適量點餐、杜絕浪費”“文明用餐、節儉惜福”的提醒隨處可見;小區里,垃圾分類持續推進,低碳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漫步馬鞍山大街小巷,人們更加注重自身言行舉止,把每一個文明細節當作維護城市形象的大事去關注和重視,讓文明成為最美的風景。
回首文明創建路,我市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育民、創建靠民”理念,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街一巷抓起,以小切口撬動大變化,培育文化厚度、提高工作精度、延伸覆蓋廣度,推進文明創建常態化、長效化,擦亮了“文明底色”,提升了“幸福指數”,切切實實美了城市、惠了百姓。
文明共建,勾畫幸福暖底色
“以前,走在斑馬線上都要小心翼翼,提防著隨時可能駛近的汽車。現在放心多了,看到有行人要過馬路,汽車駕駛員會主動把車停下來,禮讓行人。”在馬鞍山生活了30多年的市民曹芳,對車輛禮讓行人的文明行為贊賞有加。
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群眾是最好的閱卷人。
“創建文明城市,不僅僅是為了爭‘榮譽’、拿‘牌子’,更重要的是讓百姓在創建過程中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共享城市發展紅利。”市文明辦文明創建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我市深入了解群眾需求,補齊文明短板,針對市民反映強烈的難題,逐個找準癥結,逐項抓好整改,在增進民生福祉上下“猛藥”,通過將創建工作的各個環節滲透到城市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讓更多市民共享城市的創建成果。
加大投入,高標準建設。我市持續推進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越來越多的群眾安居更優居。
內外兼修,不留死角。我市加快背街小巷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實施農貿市場周邊背街小巷重點整治,讓城市“面子”更美麗、“里子”更干凈。
著眼民生,提質增效。我市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積極改善市民居住生活品質,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力提升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無小事,發展是大事。
在一件件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落地有聲”中,廣大市民在點贊創建變化的同時,紛紛也由“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支持者”,不斷為文明城市建設建言獻策,大家爭相通過文明創建“隨手拍馬上辦”平臺,將在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不文明現象、對城市建設和文明創建的意見建議,拍下來,寫出來,上傳平臺……
12月23日,29歲的張至中站在凹山湖畔,留下了一張與家人的合影。這個在深圳打拼七年的年輕人,第一次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這次回來,發現馬鞍山的變化太大了,道路白改黑、人行道改造后,城市檔次明顯提高了;拆了老舊的棚戶區蓋起了小公園,爸媽說生活更舒適了;街道干凈有序,車輛禮讓行人,和諧氣氛濃厚……”說起變化,小張回鄉的心情愈發強烈。
崇德向善,構筑精神新氣質
在繁華的解放路商圈和金鷹廣場商圈,霓虹閃爍中,“學雷鋒志愿服務站”依然十分引人注目,在這里還不乏一些“名人”的身影。今年5月份以來,我市先進典型進駐服務站后,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力量,把服務站打造成為陣地資源整合到位、服務群眾精準到位的實踐“窗口”,被市民們稱為街頭“好人崗”。
“‘好人崗’看似不起眼,但當我們迫切需要幫助的時候,它就很貼心。”市民高先生發自肺腑地說。原來,高先生在辦事時,停在路邊的電瓶車丟了,焦急的他試著來到服務站尋求幫助。“愛心崗”的志愿者們一邊安慰高先生不要著急,一邊立即調出附近監控錄像,很快就幫高先生成功找到了遺失的電瓶車。
近年來,我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大力傳播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組織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在全市上下營造出比學趕超、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堅持“群眾評、評群眾”,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進來,積極推報國家、省級先進典型,真正評選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強的先進模范。截至目前,全市共評選產生市級道德模范個人245名、集體240個,當選安徽省道德模范11名、全國道德模范1名。
“眾里尋他千百度”“百年樹人比云天”“萬紫千紅總是春”“不盡長江滾滾來”……走進馬鞍山市好人館,相得益彰的四個部分分別以圖片、實物、視頻、互動等形式,直觀生動地展示道德模范、各類好人和各類先進典型的感人場景,深刻詮釋了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敬業奉獻、見義勇為的道德精神。
漫步花雨路,道路兩旁的櫥窗路名牌里,展示著我市省級以上道德模范(中國好人)圖像和事跡的公益廣告,這是市文明辦正在打造中的“道德模范(好人)一條街”。
在朱然文化公園里,有一片樹林,栽種著40多棵垂絲海棠樹,特別的是每棵樹上都有個小名片,上面記著認養人的姓名,而這些認養人都是“身邊好人”……
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酵母”和輻射作用,我市大力開展宣傳,積極組織開展“好人好事好家庭”優秀道德典型事跡巡展、“好人就在身邊”演講比賽、“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宣講等一系列活動,講述凡人善舉、聆聽好人故事、共話道德之美,在全社會掀起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的熱潮。
厚植道德沃土,發揮榜樣力量。我市積極修訂《馬鞍山市道德模范和好人典型榮譽稱號管理辦法》等,建立“經常聯系”道德模范的工作機制,積極幫扶關懷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樹立德者受尊、好人好報的鮮明導向。2021年,市文明辦牽頭建立好人幫扶基金,首期注入20萬元資金,專門用于幫助遇到困難的身邊好人。同時還通過道德信貸,對有創業需求的身邊好人提供無需擔保的貸款額度支持。如今,我市已有三位道德先進典型享受了這一紅利。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馬鞍山正在用道德的力量鑄造起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向善之城。
志愿服務,凝聚友愛正能量
“多虧了這些‘小紅帽’,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年過七旬的吳兆剛老人和老伴居住在馬鞍山經開區年陡鎮竹塘村,兩個女兒都已嫁離身邊。以前,每次進行養老金資格認證,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兩口只能線下“跑腿”;如今,在“小紅帽”的幫助下,老人足不出戶就完成了線上認證。
吳大爺贊不絕口的“小紅帽”,正是馬鞍山經開區年陡鎮竹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連日來,他們積極參與“讓我幫您跑跑腿”志愿服務項目,分片區為村里60歲以上老人提供上門服務,解決空巢老人和孤寡獨居老人的養老金資格認證難題。“別看這事不難,卻為村民解決了大難題。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村里獨居的老年人比較多,而大多數老人都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竹塘村黨總支書記助理余曉遇說,“大家都是鄉親鄰居,只要能幫上點忙,我們都要努力去做。”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頭戴“小紅帽”、身穿“紅馬甲”,活躍在城鄉滾燙的胸膛中,跳得最有力的便是志愿者。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盼,暢通服務渠道,精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動文明實踐落地生根,努力畫好志愿服務的最大“同心圓”,精心打造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務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所46個、站575個、行業站點236個,實現全域全覆蓋。全市擁有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1543支,志愿者超過10萬人,服務群眾超過110萬人次。
在十字路口,有志愿者輪番上崗,用堅守疏通城市交通“大動脈”;在街道社區,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用真摯熱情增進鄰里感情;在“好人崗”,有志愿者微笑服務提供幫助,讓文明生活蔚然成風;在鄉村舞臺,有志愿者文藝宣講,傳遞文化自信……在馬鞍山,越來越多的志愿力量,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我市不斷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專業化和品牌化建設,涌現出一批方向正、影響大、群眾認可的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并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2019年,我市出臺了《馬鞍山市志愿服務激勵回饋辦法》,為所有注冊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評定星級志愿者并分級提供公交免費、就醫綠色通道等激勵。
志愿服務蔚然成風,群眾善舉連點成面。隨著一系列志愿服務激勵政策的出臺,市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進一步被激發,全市注冊志愿者年均增加約1萬人,注冊志愿者約37萬,志愿者總人數占全市人口的17.2%。文明花開香滿園,同心掬得滿庭芳。
環境美了、人心暖了、快樂多了……一城皆文明,滿目和諧情。市民的一言一行都刻畫著文明的模樣,他們正努力用雙手描繪更瑰麗的文明畫卷。
記者 余萍 制圖 陳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