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將過去,從“縣縣通高速”到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這一年安徽人的“朋友圈”記錄下很多讓人振奮不已的瞬間,帶給人們無盡的驚喜和感動。安徽人最關心哪些熱點話題?睿思一刻帶你一起“數”覽安徽人的2021。
據新華睿思數據顯示,網民最關注的話題集中在民生、科技、區域發展等領域,相關話題屢屢登上睿思智能榜,折射出安徽科技創新不停步、提質增效惠民生對人們生活產生的積極影響。
總量靠前、人均居中
安徽GDP增速一直以來都受到網民關注。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10.2%。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又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今年安徽GDP預期目標增長8%。
安徽在全國已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后”轉變為“總量靠前、人均居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進中向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疊加,讓安徽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據新華睿思數據平臺分析,在互聯網上,與該話題相關信息共計6240條,很多網民在點贊的同時,也紛紛留言表示,“今天的安徽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臺階。”
夏糧實現“十八連豐”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牽動著網民的心。據《安徽日報》報道,2021年安徽省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7309.6千公頃,總產4087.6萬噸(817.5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居全國第4位。
從夏糧看,總體呈現種植面積、總產和單產“三增”態勢。全省夏糧播種達到4269.95萬畝,比去年增加30.95萬畝;單產達788.82斤,比去年增加7.38斤;總產達1699.9萬噸(339.97億斤),比去年增產約5.59億斤。作為糧食主產省份和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安徽夏糧再獲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微博平臺,“安徽夏糧實現歷史性十八連豐”“安徽全省夏糧收購收官”“安徽人的口糧有保障嗎”等話題吸引了網民關注,點擊量超過120萬次。“贊”“鼓掌”“加油”成為排名居前的微博表情。
重大成果加速涌現
近日,《科技日報》在年終盤點《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中列舉了今年中國科技的十個重大突破,其中有安徽科學家參與貢獻了4項成果:“九章二號”和“祖沖之二號”成功研制,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光存儲時間達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向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人造太陽”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解開數學界60多年“懸案”。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顯示,安徽省2021年度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8位,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今年1月至11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增長23.4%、18.0%;全省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1041.03億元、850.26億元,同比增長65.5%、115.4%,持續呈現科技成果“進”大于“出”態勢;獲授權發明專利21883件,同比增長19.8%,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較2020年增長28.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9.6件,較去年底凈增4.2件。預計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將突破11000家。
科技創新筑勢賦能,新興產業異軍突起。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結合發展實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三地一區”,實現了科技創新策源地捷報頻傳,新興產業聚集地厚積成勢,改革開放新高地賦能升級,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縱深推進,“三地一區”文件的政策紅利已經顯現,有力推動了全省高質量發展。
創新發展的安徽,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為即將過去的2021年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安徽科技創新領域表現亮眼!”網友紛紛留言表示。
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
臨近年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又有大動作。1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對外發布《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上海市閔行、松江、奉賢3個區,江蘇省南京、蘇州、徐州3個市,浙江省杭州、寧波2個市,與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共8個皖北城市,開展結對合作幫扶,期限至2030年。
方案要求,開展干部互派掛職,根據工作需要和從嚴控制領導班子中掛職干部人數等規定,分批選派優秀干部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掛職。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探索創新飛地、園中園等模式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等機制,鼓勵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率先布局,積極推進產業轉移與承接。同時,搭建資本與項目對接平臺,按照市場化機制探索設立專項基金,梳理重大項目清單,推動項目和資本高效對接。
這一系列堪稱“大手筆”立刻刷爆網絡。在微博端,“滬蘇浙一對一幫扶皖北8市”話題閱讀量超過7000萬次。很多網民表示,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補齊皖北發展短板,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我愛我的祖國,在實現全面脫貧之后依舊為人民謀幸福,希望我的家鄉能在一對一幫扶下發展起來。”有網民說。
新冠疫苗突破1億劑次
疫情依然是今年安徽網民關注點。今年5月13日以來,安徽省六安市、合肥市相繼出現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6月4日15時許,安徽省六安市1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出院,3名無癥狀感染者解除醫學觀察。至此,5月13日以來安徽省發現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全部“清零”。
在嚴密防控疫情的同時,安徽各地大力推進疫苗接種工作,加快構建人群免疫屏障。全省各地加強疫苗供應統籌調度,嚴守安全規范接種底線,確保疫苗儲存運輸到位、接種環節到位、醫療保障到位;廣大基層一線黨員干部和醫務工作者頑強拼搏,不斷提升接種能力,不斷優化接種流程,不斷加快接種速度,全力以赴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
據安徽省免疫規劃信息系統最新統計,截至10月31日,全省累計接種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突破1億劑次。“安徽疫苗接種突破一億劑次大關”“安徽啟動3到11歲新冠疫苗接種”“安徽新冠疫苗加強針接種有序推進”等話題引發了網民討論,點擊量突破500萬次。
縣縣通高速
作為安徽省“縣縣通高速”工程的收官之作,蕪黃高速于12月16日正式建成通車,意味著安徽最后兩個不通高速的縣——涇縣、旌德正式邁入“高速時代”,安徽實現“縣縣通高速”。“安徽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蕪黃高速年內建成通車”“2025安徽所有縣城區15分鐘上高速”等話題總點擊量近2000萬次。
近年來,“軌道上的安徽”建設也加速推進,安徽鐵路建設迎來跨越式發展,先后建成開通了杭黃、商合杭、合安等高鐵,廬銅等普速鐵路。隨著安慶—九江高鐵年內建成通車,安徽省高鐵里程將再增加103公里。截至目前,安徽省已貫通了京滬、京福南北大通道,沿江、陸橋東西大通道和華東二通道,安徽以合肥為中心的鐵路網架構基本形成,在全國高鐵網中的樞紐地位得到確立。
截至目前,安徽省鐵路運營里程達到5302公里,鐵路網密度379.8公里/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0位。高速鐵路從無到有,運營里程達到2329公里,居全國第一,是全國第二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干線鐵路已覆蓋全省16市47縣,其中高速鐵路通達16市28縣。安徽省已經開通至23個省會城市和100多個地級市的直達高鐵動車。
“皖美”制造
家電“四大件”產量近億臺,約占全國1/4;汽車年產量超過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約占全國10%,居全國前列……“皖美”制造,已成為安徽一張亮麗新名片。
近年來,安徽制造亮點紛呈:首次入圍全國制造業十強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7、中部第1位。安徽省突出強基強鏈,打造現代產業體系,“銅墻鐵壁+芯屏器合+大智移云”成為現象級產業地標。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0%,集成電路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長超過50%。
在今年舉辦的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共促成合作項目703個,投資總額5821.8億元,其中在大會期間集中簽約項目399個、投資總額3743.2億元。世界制造業大會已連續舉辦四屆,一大批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地,有力推動安徽制造業轉型升級,展示了安徽制造大省、創新大省對外新形象。
“皖美”制造點亮2021,也正在改變著人們生活。“為安徽制造驕傲!”在微博平臺,“皖美”制造引發了網友討論熱潮。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從“創新追趕”到“創新引領”,近年來安徽通過創新驅動,不斷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數據統計時間:2021年1月1日00:00-12月27日17:00)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