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園區、新型功能區、“一體化”、跨省通辦……隨著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縱深推進,拉近了我市與長三角城市的距離。昔日“近鄰”,變成了今日“隊友”,攜手在區域協同發展的大潮中踏浪前行!
毗鄰地區率先突破
大項目紛至沓來
12月中旬,一股寒潮席卷江淮大地,最低氣溫降至零下,但寧馬新型功能區卻暖意融融。翻看寧馬新型功能區今年的項目建設成績單,旭淄機械、騰亞環控、深圳電通、蘇州怡特歐等一個個大項目簽約,騰亞精工、元久、潤晨、博訊等一個個大工程相繼開工,寧馬新型功能區,這塊省界合作“試驗田”正煥發出無限生機。
與此同時,一江之隔的和縣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項目落地熱潮也是一浪高過一浪。12月15日上午,和縣四季度穩增長增動能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動員會,30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266.7億元,其中落戶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的就有7個,包括總投資30億元的中國南山·浦和智造園項目,以及總投資22億元的交通工程工業化建造科技中心項目。

跨省界合作,毗鄰地區一馬當先。我市堅持以毗鄰地區率先突破帶動全域一體化發展,以寧馬新型功能區、馬鞍山青浦工業園、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為示范,省際毗鄰地區、產業合作園區、對口合作城區協同推進。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形成慈湖高新區通信通訊、鄭蒲港新區半導體、馬鞍山經開區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公共服務互惠共享
12月11日上午,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在南京舉辦“南京都市圈智慧市域快軌示范工程”啟動會,會上傳出,本月將正式開工建設寧馬、寧滁、寧揚3條市域線。與此同時,另一個消息也刷爆馬鞍山人的朋友圈:南京至和縣市域(郊)鐵路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及初步設計服務發標并完成了合同的簽訂。該工程全線42.4公里,其中南京段7.7公里,馬鞍山段34.7公里,共設置11座車站。
打通城與城的堵點,交通是第一環。2017年,馬鞍山東站開通到南京的“早七點”,讓“住在馬鞍山,工作在南京”成為可能。緊接著,一個個“融長”交通項目就頻頻占據“馬鞍山頭條”。
放眼未來,馬鞍山與長三角的距離還將更近。
深化改革打破藩籬
加速邁進同城化
最近,慈湖高新區與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開展“跨省通辦”業務交流,就政務一體化“跨省通辦”聯動機制簽約,篩選出首批跨省通辦事項共17項,以辦件高頻事項為重點,涵蓋企業開辦、社會保險等領域。
足不出市,就能辦好外地事,近幾年,這樣的“跨省通辦”業務在馬鞍山越來越多。
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民生服務也在跨省融合。
教育領域,去年9月,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首個合作辦學項目——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博望分校迎來首批學生。學校由江寧區選派人員擔任副校長,兩地全面開展教學教研對接。南京明發集團投資建設的“一師樹”學校項目落戶和縣烏江鎮,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醫療領域,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與南京市中醫院、南京第一醫院合作,成立跨界醫聯體,建立綠色轉診通道。南京市第一醫院醫療集團和縣中醫院正式掛牌,和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與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明基醫院等多家醫院建立合作關系。

此外,博望還和南京江寧開展“一體供水”合作、供氣服務“內引、外輸、互聯”,與溧水達成供電服務“跨省一網通辦”,實現了水電氣跨界“一體化”。
百川東到海,“融長”是發展的方向,更是情懷的延續,以鄰為友,馬鞍山正加速奔跑!
記者 王永霞 實習記者 吳雨婷
制圖 陳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