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全新版權登記服務系統——“安徽版權在線”正式開通并上線運營,這是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便利版權登記、助推作品轉化交易的最新成果。
文化產權交易所是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省版權交易中心)成立,隸屬于合肥市;今年1月,經省政府批準,安徽文交所通過增資擴股,由市級平臺上升到省級平臺,并確定了文化產權交易及招標采購、文化版權交易、文化產品銷售與服務、數據資產與金融服務四大業務板塊。“我們一方面立足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實際,一方面創新文交所發展新業態,努力探索一條符合安徽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的新發展模式。”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負責人說。
作品版權登記在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保障版權交易安全、促進版權有效運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20225件;2019年,42378件;2020年,84758件!近年來,隨著我省版權產業迅速發展和版權人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全省作品版權登記數量連年成倍增長。
“自2011年起,安徽文化產權交易所就開始承擔安徽省作品登記工作,目前是經國家和省級版權局授權的全省唯一從事版權審核、登記服務的機構。”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負責人介紹,該機構已逐步入駐各地市,并與省美術家協會、省攝影家協會等加強版權登記合作,今年預計完成版權登記17萬件,較2020年增長112%。
如今,“文化+科技”跨界融合不斷豐富企業新業態,塑造產業新高地。版權產業能否借助科技的東風,實現跨越式發展?
以“安徽版權在線”為例,該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指紋識別技術,對數字版權進行24小時存證,可從作品名稱、樣本、作者及著作權人等多維度進行線上申請,審核存證、作品權屬清晰。同時,平臺提供登記、確權、頒證電子一體化流程服務,著作權人線上申請,無需紙質材料,一鍵式上傳,后臺批量審核,快速生成著作權證書。
“通過區塊鏈技術,我們還建設了‘長三角數字版權服務平臺’,對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內容,提供展示、搜索、篩選、監測、維權、發函、交易等一系列服務,從而實現版權登記向版權貿易拓展路徑。”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負責人說。
在互聯網時代,文化產品及服務不斷“上網登云”,成為文化產業一道亮麗的風景。在今年9月第十七屆深圳文博會上,安徽文化產權交易所打造的文化產品線上銷售平臺“皖字號”微信小程序正式亮相,為我省重點文化企業及產品提供展覽、展示、銷售及作品登記存證。目前,已有500余件產品入駐“皖字號”,涵蓋文博文創、文房四寶、徽州三雕、鐵畫銅藝、剪紙柳編等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工藝美術精品和非遺傳承創新作品。
蕪湖古匠爺金屬工藝品有限公司入駐“皖字號”一個多月來,其原創鐵畫作品不斷吸引上海、江蘇等地的客戶咨詢、下單。“安徽文化產權交易所在網絡營銷、展會展示、品牌提升等方面給予給予我們很大支持,我們目前已經接到20多萬元訂單。”公司總經理陳峰介紹,“皖字號”平臺在為公司帶來真金白銀的同時,還為50多項鐵畫作品完成版權免費登記,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品牌核心競爭力。
文化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常常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高銀企對接質量和效果成為文化產權交易的重要課題。安徽文化產權交易所專門成立了金融服務中心,“文化+金融”打造安徽“文創板”,聯合金融機構提供評估、擔保、質押、典當等多樣化服務,幫助文化企業掛牌交易。目前,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部署,安徽文化產權交易所正在承擔建設“安徽文化大數據中心”,為全省有意向進入資本市場的文化企業、文化項目提供投融資等綜合金融增值服務,努力實現文化產品數字化、資產化、證券化。
跨界融合發展,重塑文化產權交易創新平臺,讓安徽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價值增值,進一步助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安徽文化產權交易所負責人介紹,6月以來,該機構各項業務全面鋪開,為全省各級文化企事業及文化行業相關單位提供公開、公平、公正的進場服務;截至11月中旬,完成進場項目14個,實現交易額4.3億元,有效規范了我省文化市場秩序,助力文化生產要素合理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