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米”點亮鄉村振興之路。從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到先后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中國百強區域公用品牌提名推薦名錄等榮譽稱號,“含山大米”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其中全產業鏈建設典型經驗今年被省農業農村廳在全省推介。從“賣產品”轉向“賣品牌”,含山逐漸構建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讓鄉村振興有更強的造血能力和創新能力。
“賣品牌”走上致富路
“明年,我的‘含山大米’基地準備擴大到2000畝。抱團發展,解決了我們糧食烘干問題以及賣糧難的后顧之憂,非常好!”12月1日,正在忙碌的含山縣陶廠鎮種糧大戶范燕燕高興地說,今年的收入可望突破500萬元。
陶廠鎮種糧大戶付正前也和記者一起算了一筆賬,他的含山大米基地有1300畝,今年額外增收了33萬多元。
賣產品不如賣品牌。“含山大米”在市場上憑著過硬的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歡迎。據了解,含山縣目前已建成“含山大米”示范基地1.4萬畝,產品附加值效益初步顯現,實現畝均增收300元以上。
而在此前,因為沒有形成規模、缺少品牌引領,種植戶并沒有靠著種植水稻走上致富路。
含山縣委、縣政府按照“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效益化”的整體思路,全面推進“含山大米”品牌創建。含山縣出臺《關于全面推進“含山大米”品牌創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成立品牌農業推進工作領導組,成立工作專班,負責“含山大米”品牌創建統籌規劃、籌措資金、市場營銷等;組織縣內24家“含山大米”品牌經營主體抱團發展,提升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推動龍頭加工企業在市價基礎上加價0.1元每斤收購“含山大米”,共享品牌溢價收益,激發大戶發展動力。全縣616戶脫貧戶利用1741萬元“兩免”小額貸款成立合作社,參與“含山大米”產業發展,帶動戶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賣品牌”更要“育”品牌
優質農產品離不開品牌賦能,品牌建設也離不開質量保障。
含山選擇縣內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的種植大戶實行訂單生產,嚴格按照含山大米技術規程組織生產,保證含山大米品質。2022年含山大米訂單生產基地將達5萬畝,2023年基地將擴大到10萬畝,“十四五”末穩定在20萬畝以上。
與此同時,該縣建立政策激勵機制,調動市場主體活力,設立1000萬元“含山大米”產業發展基金,對達到綠色大米生產示范基地標準的給予每畝100元補助,對獲得產品認證的企業給予3萬元—5萬元補助。含山縣還與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全域智慧農業云平臺,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智能化、精細化,建設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實行“公用商標+企業商標”的雙商標制,推行“一碼鎖定”防偽溯源應用體系,追溯稻米從種子到餐桌全過程。
“一脈香傳五千年”。以文化“潤”品牌,含山縣還深度挖掘凌家灘農耕文化內涵,形成了含山大米獨有的文化價值,并制作“含山大米”宣傳片,展現“含山大米”文化、科技、綠色等核心價值。
為擴大“含山大米”品牌影響力,含山縣還發揮農村電商網點功能,定期組織惠農直播帶貨活動,并布局線下推廣,建立線下穩定銷售渠道,推動“含山大米”進大型商超、進社區超市、進糧油專賣店,走進千家萬戶廚房餐桌。
念好“品牌經”助力農業產業上臺階
“現在晚稻正在收割,種糧大戶把稻子收割后直接運送來,我們進行烘干、儲存、加工。”含山縣綠野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告訴記者,綠野供銷合作社實行訂單收購,質檢合格后,高于市場價200元一噸。“這些優質稻谷加工后成為‘含山大米’品牌產品,由含山縣大米辦統一對外銷售。”
品牌創建帶來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發展,也帶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據介紹,含山縣利用政策資金扶持縣內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進,推動含山綠野供銷合作社等3家企業建成全程自動化清潔生產線,推廣“訂單+”模式。含山縣與安徽供銷集團對接,將在含山投資5億元建設“農產品大市場”項目,完善以冷鏈倉儲、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為核心的一體化功能,計劃至2023年將農產品大市場發展成為“含山大米”成品收儲運輸中樞,助力含山成為面向長三角的“安徽大冰箱”重要一環。
含山縣大米辦負責人王茂明告訴記者,下一步,含山縣將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帶動能力,合力建設“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營銷”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產業,帶動小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共同發展,建設綜合運營中心,讓鄉村振興有更強的造血能力和創新能力。
記者 蘇自山 通訊員 王茂明 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