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第二天,位于當涂縣北圩的稻蝦田一片金黃,一株株沉甸甸的稻穗壓得稻稈都彎了腰。“再過幾天就要收割了,初步測產畝產不低于700公斤,稻谷收購每公斤2.4元,畝收入1680元。加上頭季已經變現的小龍蝦,畝產龍蝦180公斤,每公斤均價60元。稻蝦連作,畝均毛收入可達1.2萬元。”才30歲出頭的新農人何陽天高興地算起了豐收賬。
“稻蝦連作,實現了穩糧與增收雙贏。”當涂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陶順寶介紹,近年來,該縣以穩定水稻生產為前提,拓展稻田多功能性,規范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截至目前,全縣發展稻蝦綜合種養面積約10萬畝,畝均可產優質水稻500公斤、龍蝦120公斤,畝均產值達1萬元、利潤6000多元,打造出以“一畝田、千斤糧、萬元錢”為特征的當涂模式。
稻蝦種養掐住10%的比例紅線
記者在何陽天的稻蝦連作基地看到,以50畝為一個單位,稻田四周開挖小龍蝦養殖池,面積不超過一成。因小龍蝦從蝦苗放養到起捕只需一個多月,最早可在4月出售商品蝦,5月中下旬捕撈完成。由于龍蝦繁育分離,養成的小龍蝦規格大、售價高。小龍蝦出水后,再播種單季稻。
據了解,該縣著力做好稻蝦種養規范化,切實穩定糧食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加快綠色發展、提升種植效益、強化工作保障,杜絕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中出現“重漁輕糧”傾向。按照《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中的技術指標和要求,嚴守稻漁綜合種養田塊溝坑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10%的比例紅線,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好稻田,堅決杜絕稻田過度開挖開發等非糧化行為,穩定全縣水稻種植面積。實行稻漁綜合種養田塊,水稻畝產要求不低于500公斤。
同時,及時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幫助指導廣大農民落實好生產技術措施,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廣泛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標準化生產模式和技術要領宣傳,確保技術模式應用科學規范。切實加強組織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實現穩糧增漁、提質增效的既定目標。
生態綠色循環種養優勢凸顯
“稻蝦連作,優勢在于肥藥雙減,實現了生態綠色循環種養。”湖陽鎮均慶村稻蝦連作經營戶王芳說,通過一季小龍蝦養殖,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提高,通透性增強,全年肥藥使用量減少20%-30%;同時通過灌水養蝦,利用未捕盡小龍蝦攝食雜草,又大幅減少了越冬蟲卵量,減少了農藥的使用。
該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積極穩妥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開展水稻秸稈還田利用,促進稻田地力修復。稻田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嚴格控制化肥施用。病蟲草害防控堅持預防為主,生產過程中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嚴格控制劑型選用和用量、次數。漁用藥物選用無抗菌類和殺蟲類藥物,合理使用劑量。充分利用稻田的天然餌料,科學確定投喂漁用飼料,嚴格控制投喂量。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升稻米品質,促進稻蝦綜合種養主產區生產、生活與生態協調發展。
規模化是標準化生產的前提。該縣集中連片發展稻蝦綜合種養,稻蝦規模化綜合種養基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圩,其中100畝以上的約150個。
“接二連三”促稻蝦產業健康發展
“繼河蟹之后,龍蝦己迅速成為農民增收的第二大主導產業。”該縣多位農業界人士表示,加快稻蝦二三產業步伐顯得格外緊迫。應立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整合稻漁綜合種養生產資料供應、經營管理、產品加工、品牌營銷等全產業鏈,通過產前、產中、產后有效鏈接和延伸,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多元共贏的稻蝦綜合種養產業化機制。
好在這一話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以該縣“稻蝦綜合種養第一鎮”大隴鎮為例,該鎮緊靠南北圩,與南北圩接壤面積有4萬余畝,是當涂縣稻蝦產業核心區。其中該鎮自養面積1.5萬畝,年產小龍蝦1800余噸。為推動稻蝦產業健康發展,該鎮圍繞全產業鏈發展要求,強市場、辦節慶、大招商、補短板,大隴水產品交易市場成為全縣小龍蝦交易的主市場,大隴龍蝦節成為全縣的小龍蝦節慶品牌。今年以來,該鎮通過招商引資,與兩家小龍蝦加工企業達成意向性合作協議,計劃打造馬鞍山市唯一一家以小龍蝦食品加工為主題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據了解,該縣在提升稻蝦產品品牌化水平上也動作頻頻。培育新型主體,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通過抱團經營、兼并重組和合資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強,增強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打造公共品牌,糧食品牌創建方面,完成“姑溪河”牌大米地理標志的申報,制定出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龍蝦品牌創建方面,大隴龍蝦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建設營銷平臺,建立健全稻蝦系列產品線上線下營銷體系,開展稻蝦系列產品的展示展銷活動,努力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