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趕考路 奮進新征程
——“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①
金秋時節,谷麥滿倉,江淮大地充盈著豐收的喜悅。
五年一個節點,奮進足音鏗鏘有力;五年一座豐碑,發展高度鐫刻于心;五年一次飛躍,向上力量引領奮斗。
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處于“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聽民聲、順民意,共商發展大計,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繼往開來,繪出新征程上的“安徽藍圖”。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五年“成績單”厚重提氣,書寫了精彩紛呈的安徽答卷。高舉旗幟、堅定踐行“兩個維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走深走實。從“墨子號”到“九章”,科技自立自強,部分領域并跑領跑。正式加入“長三角”,700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新市民,區域協調發展共進共贏。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野生江豚、東方白鸛頻頻現身,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有效。省級行政權力事項全國最少,全省進出口總額突破5000億元,經濟社會活力激發迸發。48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每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5萬人,人民群眾生活有得有感。
奔涌向前的時代熱潮中,生活水平不斷抬升,發展目標節節提升。新機遇撲面而來,新挑戰也如影隨形,區域競爭慢進是退、不進更是退。成就大、收獲多,值得驕傲,但不避短看差距,才能拉高標桿、揚長補短。冷靜審視發現問題,思想不夠解放、爭先意識不足,綜合實力不強、頭部企業偏少。發展不夠平衡、城鎮化進程滯后,環保壓力不小、產業結構偏重,人均教育投入不足、民生保障水平不高。干事擔事不夠、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
藍圖已繪就、奮楫正當時,優勢成勝勢、尚需更努力。今天的安徽,能級之變、位勢之變、創新之變、風氣之變前所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有蹄疾步穩的行動。奔跑路上,應有永不言棄的干勁。跨越發展的愿望再強烈,最終都要落實為腳踏實地的行動。走好趕考路、奮進新征程,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辯證認清形勢環境,準確把握指導思想,科學確立奮斗目標,處理好量與質、點與面、綠與富、內與外、物與心的關系,在危機中揚長補短搶抓新機遇,于變局中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共同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
創新,加速度中重質量。跑出“加速度”,動力在創新。如果不破解速度焦慮,無法潛心做強創新引擎。合肥“創芯”有恒心,十年磨一劍。安徽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一步一個腳印。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的成就,來自聚焦核心技術破解“卡脖子”難題、聚焦新興產業培育新動能的專注力和行動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找到量與質的平衡,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就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協調,抓重點中謀共進。區域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打贏脫貧攻堅戰,安徽不折不扣完成了最難啃的硬任務。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仍是前進路上的“攔路虎”。走活發展“一盤棋”,不是“齊步走”“大統一”,而是同中有別、各有側重,以更明確的定位目標、更合理的要素配置、更完善的服務功能,提高基礎設施、城鎮布局、產業分工、公共服務聯動協同水平,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讓阡陌崛起、鄉愁安放。
綠色,重綠色中增金色。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優化開發、調整結構、產業變綠,生態保護制度落在“紙上”更要落在“地上”。轉變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正是守護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的題中之義。實施碳達峰行動,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一定會成為安徽最動人的色彩。
開放,高水平中孕活力。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讓小崗進入人們視野。改革刀刃向內,開放步伐向外,遵循市場規律、善用資本力量、加強系統集成,市場主體才更有活力。既要用工業互聯網思維改造優化政府工作流程,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的牽引作用,對企業“好時不擾、難時出手”,又要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把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高水平開放促高質量發展。
共享,豐物質中盈精神。提升居民幸福感,不僅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基層職工工資是否提高、社會救助體系是否完善,一點一滴都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隨著社會進步,更多元、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隨之凸顯。沒有精神富足就沒有真正的共同富裕,與時俱進繁榮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講好中國故事安徽篇,讓精神的力量拔節生長,促進人的發展更加全面,用生動實踐書寫“人民至上”理念。
征途漫漫從頭越,碩果累累盼明朝。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忠誠盡職、奮勇爭先,認認真真干、扎扎實實做,未來五年,江淮大地的發展將更加熠熠生輝,安徽人民的生活將更加幸福美好。(韓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