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深入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推動形成“131+N”解紛新機制,促進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解決在訴前,有效防范化解各類社會矛盾風險。
完善機制,打造多元化解工作體系
我市堅持系統設計、因地制宜,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聯動互補的多元化解體系。
做強市級專業調處。針對醫療、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矛盾糾紛多發的客觀實際,全市相繼建立實體化的專業調解平臺37個,聘請專職調解員140余人,并整合司法、行政等部門資源,融“三大調解”于一體,實現矛盾糾紛易發多發行業領域全覆蓋,每年化解糾紛5000余件。其中道調委、醫調委、保調委、律調委均為全省首家。
做強縣級綜合調處。依托縣級綜治中心建立實體化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以下簡稱“矛調中心”),集中化解疑難復雜和專業性較強的矛盾糾紛。如含山縣矛調中心下設9個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實行接待、咨詢、心理疏導、調解等“一站式”服務,推動矛盾糾紛調處“最多跑一地”。
做強鎮村人民調解。建成鎮、村兩級規范化的人民調委會591個,選聘調解員3771人,全部進駐同級綜治中心開展工作,實現了基層人民調解全覆蓋,每年化解糾紛1.2萬余件。
搭建平臺,豐富多元化解方式手段
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訴、訪、裁對接機制,著力打造多層次對接平臺。
建立警民聯調。在全市公安派出所建立警民聯調工作站53個,在矛盾糾紛較多的村(社區)延伸建立警民聯調工作室(服務點)超過100個,組建專職、兼職、義務三支調解員隊伍近200人,常駐聯調站室開展調解工作,形成覆蓋“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的調解服務網絡,實現“就近可調解、矛盾不上交”。
完善訴調對接。探索建立了“進駐式”、“派駐式”、“橋梁式”等多樣共存、互為補充的訴調對接平臺,建立完善“一站式對接、三層次過濾、一體化調裁、多要素保障”的“131+N”解紛新機制。
開展裁調對接。堅持把調解貫穿于仲裁的全過程,鼓勵當事人選擇調解方式解決仲裁糾紛。如人社部門分級成立市、縣(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搭建爭議處理一站式平臺,有效化解勞動人事爭議。
強化訪調對接。嚴格落實3+X工作機制和“抓源頭、抓苗頭、抓挑頭、抓‘頭頭’”的工作思路,各級信訪機構和司法部門聯合,在信訪環節對適宜由人民調解調處的基層矛盾糾紛,通過“訪調對接”機制,及時分流處理;對不能達成調解協議的,按照《信訪條例》有關規定作出處理,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開辟網絡渠道。開通矛盾糾紛在線排查化解、訴調對接等信息化系統,將人民法院調解、送達等平臺和安徽法院訴訟服務網、安徽移動微法院與法院登記立案系統相互對接,實現矛盾糾紛在家中解決、在網上化解。
凝聚合力,發揮多元化解主體作用
廣泛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與社會各界力量,走多元共治之路。讓身邊人解“情結”。近年來,我市以社區為單元普遍建立紅袖標、紅袖章等平安志愿者服務隊1349支、隊員3.4萬名,組建網格服務團隊1.8萬人,鼓勵和引導他們參與矛盾化解,年均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近萬件。
讓專業人士解“癥結”。充分發揮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作用,組建市律師調委會,從全市17家律師事務所挑選35名執業律師擔任調解員。推行“一村一律師”制度,各縣區、開發園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每個村聘請一名律師,每月到村工作不少于2個工作日,免費提供咨詢、調解、法律援助等服務,引導群眾依法化解矛盾糾紛。
讓社會組織解“心結”。孵化培育“啟明心人文幫扶中心”等社會心理服務組織,通過在綜治中心設立心理疏導室、走進家事審判等方式,介入疑難復雜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的心理疏導和干預,緩沖和化解社會矛盾。同時,我市以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為契機,在構建完善“社心”服務體系上潛心探索,及時疏通怨氣、化解戾氣,從源頭上有效減少和預防社會矛盾糾紛的發生。
探索創新,謀實多元化解關鍵舉措
我市不斷探索建立“131+N”解紛新機制,促進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解決在訴前,不斷創新和發展“馬鞍山經驗”。
優化一站式對接。市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加強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市縣兩級訴調對接中心與縣級矛調中心和77個調解組織建立對接機制,并吸納334名調解員,建立29個調解室,促進調解資源集合。推進訴訟服務資源力量下沉,加強與村社區、綜治網格等基層平安網絡對接,形成“小巷調解室”等特色品牌7個,促進糾紛及時就地化解。
聚焦三層次過濾。加強源頭預防過濾,將“民商事萬人成訟率”“無訟社區”創建納入平安建設考核,促使矛盾糾紛化解從終端裁決向源頭防控延伸。加強訴前調解過濾,充分發揮訴調對接作用,今年1-9月,全市法院委派(委托)調解案件15217件,調解成功9959件,調解成功率65.45%。加強簡案速裁過濾,制定《民商事案件繁簡分流調解速裁實施辦法》,全面應用繁簡分流智能識別系統,精準實現案件“繁簡分流”“快慢分道”。今年1-9月,速裁快審案件9716件。
健全一體化調裁。采用并庭組隊和“雙向選擇”方式,組建“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調解員”調解速裁一體化“新團隊”12個,集中辦理簡易案件。針對多發性群體糾紛,選擇一件典型案件先行調解、判決,發揮“首案”示范效應,促進調裁標準統一、程序規范。
加強多要素保障。制定《民商事速裁案件簡式審判指引》,確定買賣合同等7類案件訴訟要素,并配套制作相應的要素式、令狀式裁判文書,無爭議事實可直接確認等,實現快速定分止爭。加大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力度,改造完成高清數字化科技法庭78個,全部支持庭審網絡直播和“三同步”記錄。推進審判輔助事務集約化辦理,在全市訴訟服務中心分層推進設立送達、保全、鑒定中心,集約處置審判事務性工作,聚集力量推進審判執行工作。
記者 劉明培
通訊員 秦寧 方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