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繩索穿越時空連接著古今,激情的感悟跨越千山傳承給你我。10月22日至25日,“力拔山兮”首屆中國拔河運動文化交流大會暨全國拔河精英賽在我市舉辦。
舉辦此次大賽的意義是什么?選擇馬鞍山作為首屆中國拔河運動文化交流大會舉辦地是出于怎樣的考量?拔河運動文化的未來又在哪里?10月21日,記者專訪了中國拔河協會宣傳推廣委員會主任崔同。
讓古老的拔河運動煥發新時代的光芒
唐《封氏聞見記》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當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梁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蔑纜,今伐以大麻維,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于胸前,分兩朋,兩向齊挽。當大維之,中立大旗為界。雷聲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
崔同表示,拔河運動是我國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文化悠久。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歷史上的拔河文化與顯示國威、軍事較量有關,唐開元年間,唐玄宗多次在皇宮舉辦拔河活動,多達上千人參加,還特地邀請各國使節前來觀看。拔河活動現場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大臣張說曾用“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的詩句來描繪拔河的盛況。玄宗朝進士薛勝,曾目睹了千人拔河的盛大場面,并寫下了有名的《拔河賦》。
凝心聚力、步調一致、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團結協作、永不言棄……崔同介紹道,這些都是與“拔河”相關的詞語,拔河文化更多地體現在團結一心、凝心聚力的團隊精神上。“歷史的長河孕育了華夏千年不屈的堅韌,時代的召喚激發了中華兒女民族復興的夢想。”在崔同看來,古老的拔河,期待一場科學發展的轉變,凝聚出更偉大的力量,讓拔河運動承載的優秀文化和價值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芒。而這,正是舉辦首屆中國拔河運動文化交流大會的意義所在。
“‘力拔山兮’首屆中國拔河運動文化交流大會旨在深入推進我國拔河運動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全面拓展拔河運動的社會發展空間,著力加強我國拔河運動在訓練體系、學科建設和文化研究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系統發掘拔河運動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優秀的體育價值,推動傳統拔河運動與現代競技拔河的融合發展,讓拔河運動承載的優秀文化和凝聚的精神力量,在社會大眾,尤其在青少年中傳承和弘揚。”崔同說。
拔河文化底蘊深厚的馬鞍山吹響新征程的號角
“力拔山兮氣蓋世。”寥寥數字,卻描繪出了西楚霸王的勇武與不凡。
“馬鞍山屬于中國傳統拔河起源地,是中國競技拔河運動的起航點,是首屆全國拔河錦標賽的舉辦地,是新中國首次征戰世界拔河錦標賽的國家隊集結地和中國拔河運動走向世界的號角吹響地。”1999年10月,中國拔河開啟了競技拔河的新時代,從馬鞍山走出的拔河隊——馬鋼南山礦代表隊一舉奪得中國首屆拔河錦標賽的冠軍。作為南山礦代表隊教練兼隊員的崔同,2000年帶領馬鋼南山礦代表隊代表中國征戰世界。
2016年,馬鞍山成功舉辦了全國拔河錦標賽,極大地宣傳了拔河這項運動,促進了馬鞍山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同時,馬鞍山還為中國拔河裝備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拔河裝備發展的領軍者和產業集群地。
崔同表示,首屆中國拔河文化交流大會之所以選擇以馬鞍山為啟航地、以“力拔山兮”為主題,就是因為馬鞍山在拔河運動中的重要地位,又與馬鞍山烏江邊“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落幕相呼應,更襯托了中國拔河運動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崔同介紹,同時首屆大會在馬鞍山市舉辦,還將馬鞍山市長江文化與拔河文化相結合,彰顯馬鞍山文化“軟實力”,打造具有馬鞍山特色的文化體育IP。
全面推進拔河文化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
20多年來,中國競技拔河由點到面、由弱漸強,直至在世界的舞臺上升國旗、奏國歌,感動了無數的社會大眾,參與拔河運動的隊伍日益壯大,展現出傳承和發展的美好前景。
崔同表示,用百人傳統拔河展演的形式來重現歷史精彩的瞬間,就是期待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讓一根繩索連接起你我,振奮起“力拔山兮”的英雄氣概,在拔河文化的引領下,集聚萬千之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燃放我們的激情,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奉獻出中國拔河人的智慧和力量!
崔同介紹,“力拔山兮”首屆中國拔河運動文化交流大會暨全國拔河精英賽活動期間,除舉辦精彩的拔河比賽外,還將開展拔河訓練交流、拔河運動文化交流研討、拔河學術交流研討,充分發掘和整理中國拔河運動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燦爛的拔河運動文化,全面系統地闡述拔河運動的推廣價值,讓拔河運動承載的優秀歷史文化煥發新時代的光芒。
他向記者透露,中國拔河協會還將全面推進拔河文化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著力將拔河運動的偉大精神與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社區文化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傳播優秀歷史文化、凝聚集體力量和振奮民族精神的好平臺和好方式,推動拔河運動的科學發展。
記者 余萍 通訊員 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