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長河里,五年只不過滄海一粟,投射到城市的歷史中,也僅僅是千里跬步。
五年還是一個刻度,勾勒出六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更是一次大考,丈量出六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幅度。
五年來,六安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安徽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弘揚紅色精神,致力綠色振興,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老區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小康社會全面建成。
這五年,脫貧攻堅圓滿收官
六安市所有貧困縣區摘帽、442個貧困村出列、70.96萬名貧困人口脫貧,探索出光伏扶貧、扶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特殊困難群體社會化組織化養護、“深貧保”等寶貴經驗,金寨縣、市扶貧開發局分別榮獲2018年度、2019年度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花石鄉大灣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6個集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這五年,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1669.5億元、財政收入231.4億元,分別是2016年的1.4倍、1.5倍;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2016年的1.4倍、1.5倍;服務業實現增加值824.2億元,年均增長7.9%。規上工業企業總數超千家,擁有3家上市公司,10家企業在新三板、280家企業在省股交中心掛牌。
這五年,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重大項目“精重促”行動方興未艾;“1﹢6”項目管理模式精準科學;五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率先在全省布局氫能和燃料電池;合六經濟走廊上升為省級戰略;“一谷一帶”“一嶺一庫”“138+n”蓬勃發展;茶谷品牌價值全國第三,稻蝦種養面積全省第一,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三年行動“6969”計劃全面啟動。
這五年,改革開放深入推進
率先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全覆蓋;完成“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任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獲2020年國務院督查激勵;“政府監管、讀者點單、企業運作”的圖書館運營管理模式被中央改革辦刊載交流;積極推動五個“區塊鏈接”,2016年以來累計引進招商引資項目1759個,實現到位資金3213.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額從2016年的3.8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6.1億美元,年均增長12%。
這五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全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六安藍”成為新常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三年100%;引進三峽集團“水管家”,“四個一體化”的六安治水模式揚帆起航;市城區黒臭水體治理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部達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受到國務院督查組肯定;榮獲“全國廁所革命優秀城市獎”。
這五年,城鄉面貌深刻變化
“暢強補”工程扎實推進,21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2.8萬戶、近10萬名征遷居民“早日回家”;建成和在建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650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6年底的44%提高至4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51%提高到92%。
這五年,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全市公路總里程、農村公路通達里程雙雙突破2萬公里,位居全省第一;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全域公交網絡體系的“六安模式”在全國推廣;霍山縣全面啟動實施水電供區電網改革,近15萬山區群眾用上放心電;5g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這五年,民生福祉切實增進
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08億元,滾動實施54項民生工程,年度考核始終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全市基本養老參保率98.9%,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全覆蓋;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83所、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6所,公辦幼兒園少、義務教育大班額等突出短板得以補齊;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日益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全覆蓋。
這五年,民主政治穩步發展
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制定《六安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6部地方性法規;出臺《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提高市政協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水平;建立健全軍民融合工作機制,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四連冠;基層宗教工作規范化建設和“三級網絡兩級責任制”得到中央統戰部肯定,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扎實推進法治六安建設,順利通過省“七五”普法評估驗收,完成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任務。
這五年,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面對嚴峻疫情態勢特別是今年省外輸入的突發疫情,處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受到國家專家組充分肯定;面對突破歷史極值的雨情汛情,全市各級黨員干部聞“汛”而動、向“洪”而行,取得了抗洪搶險的最終勝利;推深做實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領導小組連續兩年受到省通報表彰。強化“鑄安”行動;安全生產持續穩定向好,2018-2020年連續三年獲全省先進。
創業無止境,創新無止境,創造無止境。奔跑的六安,正在“蛻變”中淬火,呈現出別樣的風骨。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六安正面臨著歷史上最好的戰略機遇期、政策疊加期和黃金發展期。(六安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