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開幕。開幕式上發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據介紹,“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反映了中國考古學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重要學術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領域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實現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0月17日晚,央視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欄目以“百年考古大發現之玉見文明”為主題,聚焦凌家灘遺址背后的歷史及考古發掘成果。
據介紹,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大約在九千年前,我們中華的先民就認識并開始使用玉器。后來,隨著社會發生變化,一些人地位高于其他人,他們希望能夠顯示自己地位的尊貴,就用玉器來表示等級身份,經歷了一個由“以玉為美”到“以玉為貴”的時代。這個時代正好是文明起源的時期,社會開始出現分化,所以“玉見文明”是我們中華文明起源當中,一個非常有特色的領域和方面。
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在凌家灘發掘報告的序言中寫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長江下游,凌家灘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鋒隊。”凌家灘遺址的文化價值以其自身的獨特性和代表性,成為長江流域一支相對獨立的考古學文化。2012年被命名為凌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本期節目中,紅山、凌家灘、良渚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的三位考古發掘領隊被逐一邀請,為觀眾詳細介紹了各個遺址考古發掘情況以及它們之間的文化關聯等。在節目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凌家灘第三任考古發掘領隊張小雷還針對考古學員的提問,介紹了玉耳鐺、玉版所體現的遠古先民高度發達的治玉水平和聰明智慧。
記者 蘇自山 通訊員 過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