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中國古代漢樂府中的這首詩,描寫了江南美好的生態環境,江南美景,魚米之鄉,無數人心向往之。這一切都源于“母親河”長江。綿延不息的長江沖刷出一片又一片沃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
但近幾十年來,長江“病了”。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農業面源污染、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尾礦庫污染……大量且復雜的污染源使長江水質逐漸變差、生態環境惡化。我們的“母親河”必須要下大力氣保護了!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一思想的提出,為長江大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出臺,為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開始實施十年禁漁計劃。長江沿岸各省份紛紛拿出務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全力行動起來去保護“母親河”,為她“治病”。
人們欣喜地看到,這些政策舉措正在不斷落地落實,各地對長江的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才、資金、技術投入到保護行動中,許多項目開始實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對長江的保護,我們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要加強立法規劃、加大執法力度,保證各項措施順利實施。如今,對長江的保護已經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尤其是禁漁實施之后,各省份不斷加大執法力度。要保持這樣的態勢,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去做好長江保護的各項工作。國家層面的立法基本完成,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及時跟進,針對各自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保護長江不能只靠政府層面的不斷投入,還要吸引社會資本加入,成為有益補充。涉及保護的許多項目,完全可以吸引社會資本來參與,比如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許多社會資本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有比較先進的技術,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這些資本和技術完全可以加入到長江保護之中,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為保護長江“母親河”做貢獻。
長江沿岸的居民也是保護長江的主體,一些人更是世世代代依靠長江而生活。就以禁漁為例,據統計,長江十年禁漁,共計退捕上岸漁船11.1萬艘,涉及漁民23.1萬人。為了長江的未來,很多人作出了犧牲,應千方百計地為這些居民解決困難,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讓他們的生活更有奔頭。此外,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幫助更多人樹立保護長江的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長江的氛圍。
及時采取果斷措施,母親河的“病”一定會被根治。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都已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保護長江的意識不斷增強,行動力度不斷增大,隨之而來的成效逐漸顯現。相信沿著現在的保護思路堅持下去,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交出一份保護長江的優異答卷。
(張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