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肖阿姨被馬大叔家的小狗咬傷了,現在雙方正吵得不可開交呢!”“在哪里?我馬上趕過來!”接電話的正是和縣華陽社區元真小區網格長岳寶坤。放下電話后,他立刻停下手頭工作,趕往現場。這是日前,發生在和縣“小巷調解室”所在社區的一幕。
今年70多歲的網格長岳寶坤是一名黨員志愿者。幾分鐘后,岳寶坤趕到現場,見雙方爭執嚴重。“老馬不認為自個存在過錯也不愿預付醫藥費。”隨后,岳寶坤查看了肖阿姨的傷勢,在發現其大腿淤青、血跡斑斑后,他當機立斷先送其就醫,接種狂犬疫苗。
在確認肖阿姨已無大礙后,岳寶坤來到馬大叔家。“老馬,你看都是鄉里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你家狗子咬了人,你要勇擔責任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岳寶坤調解后,馬大叔態度緩和,不僅全額支付了醫藥費,還主動承認錯誤,登門致歉。最終,鄰里間化干戈為玉帛。
“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在社區黨支委委員彭艷看來,這已成為“小巷調解室”的常態。彭艷介紹,華陽社區約有6000戶居民,常住人口逾1.8萬人。2015年底,和縣法院與歷陽鎮華陽社區共同成立“小巷調解室”,通過法官坐堂接診,社區干部、網格長、紅袖標志愿者緊密配合“巧打組合拳”,將鄰里矛盾糾紛第一時間化解在最基層。
“除了上門溝通外,有時需要事件幾方坐下來交流的,則會將當事人請到調解室進行面對面溝通。”彭艷說,調解室設在社區居民程伯梅家,四五十平方米的調解室雖說不大,卻成了調和鄰里情的重要場所。“伯梅家夫婦倆都是黨員志愿者,不僅免費提供自家房屋當做場地,就連‘小巷調解室’的衛生打掃,也被他們夫妻倆包了。”
記者在該調解室的矛盾訴求登記表上看到,一項項經辦的事宜被詳細登記:夏天用電負荷增加,昭明路變壓器需更換;某路段路面臟、亂、差;巷內有一處十字路口停車有問題;寶塔松影響居民出行……“小區里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與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能夠為居民做點事情,作為黨員,我們心情就很愉快。”程伯梅說。
“‘小巷調解室’在社區營造了遇事講法,辦事依法,解難用法的良好社區法治氛圍,有效地維護了鄰里和諧,促進了社會穩定。”彭艷說,目前,社區已有百余位志愿者。可別小看了志愿者們的這身紅馬甲,他們發揮的可是大作用。”在彭艷看來,無論是疫情防控時的值班巡邏,還是安全生產的入戶宣傳,小巷里的大小事情都離不開“志愿紅”們。
據悉,目前“小巷調解室”每年平均調解結案各類矛盾糾紛15起,累計調解糾紛63起。下一步,該調解室還將廣泛發動宣傳,增加志愿者人數;積極開展培訓,提高服務質量,讓小巷調解促和諧,鄰里和睦萬事興。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何首花 時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