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進院門,院中坐著的一位白發老太正在忙碌。只見她從靠墻曬的一捆毛豆稈中摘下毛豆,再剝出豆米放入碗中。老人雙手有力,動作麻利。她,就是這次采訪的主人翁,“百歲”老人侯吳氏。

侯吳氏生于1923年2月,家住博望區濱湖村侯家組。“我們當地年齡一般都說虛歲,所以村里都稱侯老太為‘百歲老太’。”村民告訴記者。

老人一生共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現在和78歲的兒子在一起生活。對于老人的生活,一旁的兒子說,媽媽每天早睡早起,對吃喝也沒有特殊要求,一直以來和家人一樣粗茶淡飯。現在雖然已經“百歲”了,但生活完全能自理,每天照常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還喂養了20多只雞,種了一小塊菜地呢。

采訪中,老人說,她是從6歲開始裹腳的,后來17歲嫁到侯家,由于要做農活,就解開了腳上的裹腳布。“當時我的腳比這還要小一些,解開裹腳布后又長了一些,最后變成這個樣子了。但不影響平時走路干活。”老人笑著說。

老人雖然已經有“百歲”高齡,但耳不聾,眼不花,腿不顫,記憶力也非常好,還時常穿針引線做針線活。老人年輕時還愛好剪紙、繡花,采訪中,老人還和前來的當地剪紙傳人共同探討剪紙技法。老人的兒子介紹,如今老人身板這么硬朗,主要得益于好心態,她在外從不與人爭吵,在家也不生氣,平時總是樂呵呵的,有一副好脾氣。

作為經歷近一個世紀的老人,說起過去的日子,老人感嘆那時生活艱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生活才好起來。“還是共產黨好啊,我這么大年紀了,黨和政府每年還給我補貼,吃喝穿都不愁,我非常滿足了。”老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文圖/記者 王文生
[編輯:
邵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