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高懸,亙古及今。
1600年前的東晉時期,鎮守牛渚(今采石磯)的將軍謝尚與袁宏乘著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吟詩暢聊直達天明,因此有了“牛渚玩月”的佳話。
1600年后的2021年9月18日,又是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牛渚江畔熱鬧紛呈,由市委宣傳部、采石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辦公室、市文旅局、馬鞍山日報社、馬鞍山廣播電視臺、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安徽江東文旅康養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2021牛渚中秋賞月會暨打造“最佳賞月地”品牌研討會精彩上演。
明月、江風、歌舞、人歡,正前方采石磯頂,三臺閣燈壁輝煌,燈光與月光交相輝映;晚會現場,熙熙攘攘的游客們興趣盎然,有的細致勃勃地觀看精彩節目,有的拿出相機記錄精彩瞬間。
精彩節目融入本土元素
月上山腰,晚會在一首《靜夜思》歌舞表演中熱鬧開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1000多年前揚州一夜,詩仙李白的那輪白月光,婦孺皆知。熟悉的歌詞,一下子把現場觀眾帶回千年前,重溫詩仙與采石磯的故事。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一群身著漢服的孩子邁著歡快的步子走上臺,大聲吟唱李白千古名篇《夜泊牛渚懷古》。李白一生曾多次游歷時稱牛渚磯的采石磯,在此寫下了《夜泊牛渚懷古》、《橫江詞》六首、《牛渚磯》等膾炙人口的詩篇,并留下了“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美麗傳說。
“喜歡李白的詩,讀了他的詩,我更加熱愛我的家鄉。”表演者之一的林萌今年只有6歲,卻能背很多首李白的詩。她說李白喜歡采石磯的月亮,她也發現,采石磯的月亮真的更大更圓。
“江之南,月形灣,翠螺山水繞江轉踏歌來,詩浪漫,醉酒捉月促成仙啊……”節目還在繼續,馬鞍山元素頻頻閃現,一首《采石磯抒懷》,寫出了采石磯的山水之美,道盡了詩仙報國之愿。
與之相呼應的是《采石磯情懷》這首男聲獨唱,“古戰場的硝煙早已散去,只留下英雄的故事讓人感慨,幾度月兒圓,青山依舊在,曲徑通幽處處鮮花在盛開。”寥寥數語,卻是滄海桑田,寫盡了采石磯的前世今生。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發生在采石磯江邊的故事已成為歷史,成為中秋賞月的最初起源。
傳統節日回歸文化本源
舞臺上,干冰和冷色的燈光營造出置身仙境般的煙霧繚繞之感,伴隨著古琴樂聲旋律的起伏和燈光的不斷變換,身著漢服的少女們衣袂飄飄,手提燈籠引導觀眾紛紛落座入席。舞臺上詩詞誦讀、古琴彈奏、歌曲演唱與天空中的皎皎明月相映成趣,為現場觀眾獻上了一道道精彩紛呈的傳統“中秋文化盛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活動現場,“月”字飛花令將觀眾們的興致推向高潮,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現場觀眾們紛紛舉手接令,一個個帶“月”字的詩詞脫口而出,接著了還可以領月餅吃,玩的真是不亦樂乎。大家一邊品嘗手中的月餅,感受傳統節日習俗,一邊行“月”字飛花令,感受濃濃節日氛圍。
“一拜月清明,天下齊和順;二拜月朗照,萬家同歡笑;三拜月永恒,人民享太平。”伴隨著氣勢恢宏、深沉悠揚的樂曲聲,身著華麗漢服的女子們穿行入場,再現傳統拜月儀式,令在場觀眾瞬間“穿越”時空,感受古人的風雅中秋佳事。據介紹,拜月由祭月而來,中國的祭月儀式從周代起就有,通過祭月、上香、讀祝、獻祝文、拜月、從獻、禮成等多個流程完成,為的是共同祈求平安幸福。
在掌聲與笑聲中,賞月會落下帷幕。舉頭遙望,月亮似乎也如人一樣且行且走,時而皎潔明亮,時而遮住臉龐,若隱若現間,別有一番趣味。
牛渚江畔話月明
又是一個月滿大江的夜晚,四位馬鞍山學者親臨牛渚江畔,在柔美的月光中,講述月亮和馬鞍山的故事。故事從“牛渚玩月”講起,說到李白在馬鞍山的足跡,馬鞍山的中秋習俗,馬鞍山如何挖掘歷史典故,打造采石賞月特色品牌。
采石磯和月亮的故事傳頌千年。
站在采石磯下,舉目遠眺,月如銀盤。
“與許多著名賞月地點不同的是,采石磯的月亮特別富有人文歷史意蘊和瑰麗的神話色彩,而這一切都與詩仙李白結有不解之緣。”在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曹化根眼中,采石磯的月亮有著厚重深邃的文化韻味,“李白一生曾多次游歷時稱牛渚磯的采石磯,并在此寫下《夜泊牛渚懷古》《橫江詞》六首、《牛渚磯》等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留下了‘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美麗傳說。”
談到“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傳說,中國作協會員,市政府文化顧問戎林介紹,相傳在一個中秋之夜,李白泛舟牛渚磯賞月,彼時他正屹立船頭舉杯邀月,恍忽間,覺得月亮落入了水中,便跳江捉月,而此時從江中飛出一條神魚,帶著他飛上月宮,實現了他和月光融為一體的夢想。
中秋佳節,品嘗的是月餅,觀賞的是滿月,珍惜的是團圓。“中秋賞月之風,最初不過是帝王拜月神祈求豐收風調雨順的一種禮儀,在唐代演化為文人士大夫吟詩和唱之游戲,再后來,明清之際逐漸也成為百姓節日之民俗活動項目。” 市文聯秘書長、文藝評論家沙鷗介紹,明清時期,每到中秋十五民間都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更是一直流傳至今。
采石磯的月亮被古代文人墨客心心念念,賞月者絡繹不絕,那如今的采石磯,又該如何挖掘經典,重塑現代人的賞月“打卡地”呢?論壇上,學者們紛紛獻策。
“我覺得可以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讓更多人,尤其青少年了解我們的文化,讓文化代代相傳,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形式之一。”論壇上,安徽工業大學MBA教育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劉芳說,看過孩子們表演詩朗誦《夜泊牛渚懷古》之后能明顯感受到,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建議運用現代智能技術,讓更多孩子加入進來,一起在采石磯吟詩、對詩,甚至把詩歌學習融入到采石磯游玩當中,讓文化自信在孩子們當中一代代傳承下去。
劉芳認為,和古人相比,現代人玩月的境界應更高,例如通過攝影大賽,將三臺閣的美景,三元洞的神奇傳播出去;可以通過藝術設計,將傳統文化變成工藝品、網紅爆品,讓年輕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還可以從中秋賞月延伸到春秋賞月,運用更多方式將玩月玩轉、玩遍、玩透,從而提升采石磯“最佳賞月地”品牌。
記者 王永霞 胡越
攝影 儲燦林
視頻 劉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