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馬鞍山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的重要內容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堅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為總抓手,著力改善農村面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提升全市6670個自然村的“顏值”,繪就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靚麗鄉村新圖景。
內外兼修 刷新顏值
家居碧水青山畔,人在春風和氣中。如今,含山縣清溪鎮白衣行政村蠻張中心村村民張守仁由衷地感到生活美美的。
“不僅村里環境更美了,生活也更加便利。”他說,出了家門,清澈池塘、百年古樹、蜿蜒步道、文化廣場,綠意盎然,處處都是散步好去處;進了庭院,鮮花盛開,蔬菜滿園,自來水暢,“尤其是新建的廁所,干凈又安全,用起來格外舒心。”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事關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近年來,我市在廣大農村地區掀起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啟動村莊清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建設提升“三大行動”,打響了一場又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硬仗。
近年來,我市以“五清一改一提升”為抓手,著重清理村內溝塘,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清理亂搭亂建、亂堆亂放,清理廢棄廣告牌,清理無功能建筑,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提升綠化水平,在全市6670個自然村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讓它們“洗了澡”、刷亮了“顏值”。
大環境煥然一新,“微單元”錦上添花。五年來,我市堅持“小廁所、大民生”理念,以農民方便為標準,以農民滿意為目標,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分級管理強化改廁實施效果,把好末端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推動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高標準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財政支持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15萬戶,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已超90%。
因地制宜 留住鄉愁
青瓦白墻、小橋流水,群山環抱、曲徑通幽……一村一特色,一戶一景觀,在馬鞍山,建設美麗鄉村不僅是干凈整潔,而且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如蠻張村,百年樸樹成為“焦點”,張家祠堂見證歷史,青磚墻、石子路,串聯起一處處小景,與遠處漫山茶園相映成趣。“我們不搞大拆大建,保持村莊原有特色和風貌,整治建設就地取材、舊物利用,實現了人文與村貌結合、產業與自然融合。”清溪鎮農辦主任方龍說。
而走進鄭蒲港新區白橋鎮七成村,房前屋后綠意滿滿,各式綠植層次豐富、季相分明,村莊環墻一塵不染、整潔有序,忠寶堂遺址、石獅、石井等也被綠色環繞,訴說著這座村莊的悠久人文。
據悉,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七成村在整治環境衛生、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同時,還結合實地自然元素,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等公共活動空間綠化美化,將村內田園景觀和自然水體等景觀元素改造構成不同景觀風貌結構。“如今的七成村,宜居宜業還宜游。”村民周安珍對于這樣的變化頗為滿意。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近年來,為切實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我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做好“清、理、拆、改、建”等環境衛生整治的基礎上,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整治、高質量推進,充分挖掘文化特色,著力打造一批“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麗鄉村。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22個美麗鄉村省級重點示范村、63個省級示范村,159個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99個市級中心村。
長效管護 久久為功
一大清早,和縣功橋鎮魯堡村71歲的魯真文就拿著長鉗、拎著蛇皮袋出門了。他繞著村莊,在道路上、草叢里、溝渠旁仔細探看,不放過一個垃圾。“現在我們村莊這么好看,可不能再讓垃圾影響形象了。”自打去年上任“管護員”,村容村貌就成了他記在心尖上的事情。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關鍵就在如何調動群眾參與管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近年來,為充分挖掘農戶的主體作用,我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作用,加強宣傳引導,落實網格化管理、門前三包等制度,創新“美麗庭院”“最美家庭”等評選創建、積分超市等正向激勵,鼓勵群眾參與到日常環境衛生維護中。
同時,我市還按照“有人做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要求,不斷探索建立縣鄉財政補助、村集體補貼、住戶適當付費的經費保障制度,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強環境管護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鄉鎮級改廁服務站38個,初步建成“市級指導、縣級統籌、鄉鎮負責、村級配合”的四級推進管護體系;農村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閉合體系基本建立,農村環衛市場化率100%,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我市還堅持日常督查、暗訪調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實行警告、整改、問責和評比等機制,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綜合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實行定期通報、末位約談、兌現獎懲等獎懲制度,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有跟蹤的美麗鄉村長效管護機制,確保美麗鄉村“長治久美”。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