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
一年來,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的殷殷囑托,以自信的底氣、實干的作風,在經濟轉型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環保等方面干實事、出實招,以實際行動回報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近日,記者分別走進安工大、市委黨校,聆聽專家學者的聲音,且看馬鞍山如何“趕考”新征程,續寫“新答卷”。
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走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雙贏”之路
——訪安徽工業大學商學院教授、安徽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東
“一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安徽工業大學商學院教授、安徽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東說,對標“杭嘉湖”,打造“白菜心”,馬鞍山在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方面多措并舉,步伐鏗鏘有力,成效有目共睹。
陳東說,瞄準“畝均論英雄”,馬鞍山以“正向激勵+反向推動”提速新舊動能轉換。2021年上半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1.8%,居全省第三;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7.5%,居全省第六。2020年底,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較上年增長10.88%。
圍繞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馬鞍山“1+3+N”核心產業集群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產業智能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創新能力保持全省第一方陣。
當下,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陳東說,馬鞍山著力推動人才強市戰略,大力實施“詩城英才”計劃,2020年引育各類人才3.16萬人,入選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第54位、全省第2位。
“既要經濟高質量發展,也要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陳東表示,馬鞍山要緊扣新發展定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走出一條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高度統一、相互促進的路子,以優異成績回報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期望。
以產業轉型助力生態保護全力答好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時代答卷
——訪安徽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錢付平
從事環境保護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多年,參與省、市多項重點環保課題研究,一年來,對于馬鞍山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各項舉措,安徽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錢付平如數家珍。
錢付平說,一年來,馬鞍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圍繞“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兩個關鍵詞,用實際行動回應期盼。為徹底治理城區黑臭水體,馬鞍山一體推進雨污分流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等工程,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及“十四五”首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為實現長效管理,馬鞍山以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動“環保管家”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請專家團隊為工業園區和企業“把脈問診”;為了以高水準生態環保推進高質量發展,馬鞍山在全域范圍內開展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全面排查整治各類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并對已完成整治的問題開展“回頭看”,全面鞏固整治成果。
“馬鞍山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高端進、低端退’的柔性智慧,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成效顯著。”錢付平說,只有生態優先,方能一馬當先! 以生態保護倒逼經濟轉型,用產業升級助力生態保護,馬鞍山定將不負總書記囑托,全力答好打造長三角“白菜心”這份時代答卷。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 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步伐
——訪馬鞍山市委黨校現代科技與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陳群祥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按下了快進鍵。”馬鞍山市委黨校現代科技與管理教研室副主任陳群祥副教授說,一年來,馬鞍山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積極主動,在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陳群祥說,堅持高位推進全民動員,近年來,馬鞍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的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環境治理,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添了靚麗的生態底色。同時,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構筑了暢通的橋梁紐帶。緊扣“高質量”關鍵詞,馬鞍山推進“畝均效益”論英雄、實施騰籠換鳥,推行“標準地”改革,加快項目落地速度,推進招大引強等一系列舉措,以綠色轉型科學發展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夯實了高質量發展基礎。加快了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等毗鄰地區深度合作,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了示范的融合樣板。
“馬鞍山全市上下形成共識,一心一意謀發展,全神貫注融入長三角,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匯聚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陳群祥說,下一步,還要重點關注和做好與長三角地區干部掛職交流,加強社會治理領域的合作,推動公共服務的便利共享,建立生態治理的深度合作機制,加快馬鞍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步伐,奮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答好總書記交給馬鞍山的時代考卷。
記者 黃瑩 見習記者 宣昀昊
通訊員 張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