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預防與個人健康、家庭幸福、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采取適當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多數殘疾的發生。2017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將每年8月25日設立為“殘疾預防日”。2021年8月25日是全國第五個殘疾預防日。
什么是殘疾預防?
殘疾預防是指針對常見的致殘原因,如遺傳、發育、外傷、疾病、環境、行為等危險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預防或減少致殘性疾病和傷害的發生,限制或逆轉由傷病而引起的殘疾,并在殘疾發生后防止殘疾轉變成為殘障。
殘疾預防的途徑
預防疾病致殘,主要由衛生部門、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共同協調、共同參與做好如下工作:
有計劃地實行免疫接種
預防脊髓灰質炎、麻疹、風疹、乙型腦炎、結核、傷寒、百日咳、瘧疾等致殘性傳染病。
開展預防性咨詢,指導優生優育
做好孕期保健尤其是孕早期和圍產期的保健,以預防由父母疾病造成的先天殘疾和因圍產期的失誤造成的病殘。
開展早期篩查
可以查出多種致殘性疾病,如新生兒足跟血檢,可以篩查出苯丙酮尿癥和甲狀腺功能低下等,這些病能夠通過特殊喂養方法或加用某些藥物得到控制,將殘疾消滅于未發階段。
做好三級預防,提升幸福等級
一、預防疾病和致殘性傷害的發生
需要采取免疫接種、咨詢及指導、預防性保健、選擇健康生活方式、重視合理行為及精神衛生、安全防護等措施。
二、防止疾病和傷害導致殘疾
需要進行早起篩查、定期檢查、控制危險因素、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早期醫療干預、早期康復治療等手段。
三、防止殘疾發生后出現更嚴重的殘障
需要開展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康復咨詢,包括支持性醫療以及適當的護理等措施。
當計劃擁有孩子時也要注意殘疾預防
專家認為
孕前3個月開始,婦女就要補充葉酸和接種風疹疫苗,食鹽要加碘,還要進行孕前遺傳咨詢和遺傳學檢查。懷孕后則要進行血生化、唐氏篩查、B超等各項產前篩查。
產后還要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視力、神經系統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盡量改善其預后,新生兒出現聽力、髖關節脫臼、馬蹄內翻足、先心病、唇腭裂等缺陷,早發現并適時進行手術治療,是能減輕殘疾程度甚至完全治愈的。
高危兒篩查的意義,在于可以早期發現腦損傷兒,采取早期干預的方法,利用大腦發育早期的代償功能來充分挖掘大腦的潛力,減少高危因素帶來的不利后果,使存活的高危兒在體格生長和行為發育上得到改善并趕上正常兒童。
來源:光明網、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