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對于原薛家洼小食堂地段的20戶居民來說是個喜慶的日子。通過抓鬮選號,他們分到了九華萬家花園的保障性住房,圓了安居夢。
出棚進樓,告別陰暗狹窄的舊居,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這是市委、市政府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提升城市建設水平,連續多年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的美好結果。中心城區2020-2022年三年棚戶區改造計劃啟動以來,時間已過半,進展又如何?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高位推動 合力攻堅拆“棚戶”
曾經,小陶莊沿著G205而建,多為私搭亂建的簡易民房,建筑密度大、基礎設施舊、環境臟亂差、安全隱患多。如今,新建了人行道和慢車道,草坪、林木、鮮花等景觀鋪展開來,滿目綠意。
2020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重點圍繞改造城市危房、環境“臟亂差”、G205沿線周邊影響城市形象等方面,大手筆謀劃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完成100個棚戶區、22061戶改造,范圍之廣、力度之強、決心之大前所未有。

一場“只叫舊貌換新顏”的棚改行動由此展開。抽調人員組建專班;壓實載體單位主體責任,將棚改工作納入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因地制宜制定改造計劃,依法科學修訂征遷政策,簽訂目標責任書;堅持“品質”棚改,盤活騰空土地,銜接國土空間規劃,打好拆棚還路、拆棚建新、拆棚添景等組合拳……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已累計改造76個棚戶區,改造面積約109萬平方米,城市顏值不斷刷新。

多元籌資 千方百計建“新房”
8月17日,陽光強烈,在牡丹江路與五擔崗路交叉口西南角,花山區2020年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項目上湖地塊施工一片繁忙。“項目進展越快,越早完工,老百姓才能越早住上新房。”該項目黨支部書記夏于海表示,自開工以來,嚴格對照時間節點、倒排工期,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堅持人員三班倒、機械不停歇,組織開展勞動競賽、百日攻堅,項目建設“火力全開”。
“目前,項目正進行工程樁、基坑支護和土方施工,樁基工作已近尾聲,即將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預計明年底完工。”夏于海說。屆時,這片占地7.12萬平方米的土地上,16棟住宅樓將拔地而起,商業配套將日趨完善,1496戶居民將喜遷新居。

安置房建設一直是廣大群眾最為關心、也是棚改項目中的重要一環。2020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強統籌協調,搭建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加速安置房項目推進;高標準編制安置房建設規劃,明確安置房品質原則上不低于同地段商品住宅,嚴格控制容積率。
我市還不斷發揮財政資金主推手作用,安排周轉資金,鎖定并有限出讓歷年棚改騰空土地,收益專項用于支持棚改;向上爭取國家有關專項補助資金,成功發行專項債券13.63億元;引導政企合作,鼓勵馬鋼自主實施馬鋼棚改。目前,中心城區已新建安置房小區16個共計10655套,在建安置房項目10個共計6355套。

以人為本 安居夢圓住“好房”
6月18日,73歲的盛仁錫和老伴終于搬進了期待已久的新房。82.5平方米的二室一廳,廚衛、水電、家具齊全,在老兩口的精心裝飾下,顯得格外溫馨舒適。
幾年前,盛仁錫一家還住在紅旗中路雨山一村的老舊簡易房里,嘗夠了空間有限、設施不全的苦楚。隨著該地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實施,他自掏3.7萬元就拿到了如今的新房。

在棚改過程中,不論是方案、政策的制定修改,還是征遷、選房的意見征詢,或是安置房的區位選擇和建設標準,始終著眼于切實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確保被征收人愿意拆、舍得拆、不怕拆,搬家后真正實現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安心。

2020年以來,12210戶、3.4萬名棚戶區居民走出低矮潮濕、漏雨透風的棚戶,搬進寬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小區。“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動剩余的19個項目4558戶棚戶區改造,并堅持系統觀念,認真謀劃一批項目,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安居又‘優居’。”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長沈長結表示。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