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亞彪?程士華?陳尚營

◇安徽力保國土空間綠色轉型的,是以“點”“線”“面”為代表的機制建設
◇“無中生有”式的循環經濟在安徽多地出現,成為產業綠色轉型的“增量”,而能耗高、排放大的傳統產業作為“存量”,其生產方式也實現綠色轉型
◇與水為鄰的沿淮百姓在戰勝水災、再造山河的過程中,開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
這里,是長三角西側的生態屏障,用山水林田湖草護佑著中國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 這里,是中部地區綠色崛起的重要窗口,致力于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區。
這里,是長江經濟帶上的璀璨明珠,承擔著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重要使命。
這里,是“一帶一路”重要腹地和樞紐,一間間“綠色廠房”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雄心。
安徽天生麗質。對于6100萬安徽人來說,他們只是這一方山水的托管人,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必須傳遞好守護綠水青山的接力棒,絕不能做“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事。
安徽錦繡可期。從國土空間綠色轉型、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到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美好安徽”必定是發展高質量和生態高顏值的有機統一。
國土空間綠色轉型,在“卅”字型生態廊道下日漸清晰
展開安徽地圖,新安江、長江、淮河從南到北呈橫臥的“川”字型,引江濟淮工程則縱穿江淮分水嶺,連通長江和淮河。
2021年3月,江淮運河生態廊道建設正式啟動。引江濟淮不單是供水和航運工程,也是安徽省重大生態基礎設施。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環保水保部負責人石義軍介紹,這個項目將極大促進江淮地區生態改善,“一渠清泉干凈水,一道靚麗風景線,一條生態經濟帶”將成為加快安徽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
同時啟動建設的還有長江生態廊道、淮河生態廊道、新安江生態廊道,并稱“四廊”。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 黨中央提出要“實現中部綠色崛起”。安徽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地處中部地區“中部”,綠色轉型更要從大處著眼、依大局謀劃。
6月25日,《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公示。根據規劃,空間戰略上,生態優先的綠色江淮戰略處于顯要位置。生態空間格局上,除“四廊”外,規劃還提出構建“一心”“兩屏”“多點”的全域生態保護格局。
“一心”即巢湖生態綠心,“兩屏”是皖西山地生態屏障和皖南山地丘陵生態屏障,“多點”指各類自然保護地。
安徽力保國土空間綠色轉型的,是以“點”“線”“面”為代表的機制建設。
亳州市蒙城縣小澗鎮小澗大橋引橋下,新翻的土地已經長出了小草。一個月前,這里還是一個建筑垃圾場,不遠處就是淮河第二大支流渦河。
“我們巡查發現問題后,上報到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站。”小澗社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閆峰說。一周內,社區清理了100多噸垃圾,隨后又對土地進行了復墾。
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這個崗位,是安徽省在改革中出現的一個新生事物。省里在亳州、池州、淮北等地試點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制度,監督長守護著生態環境監管“最后一公里”,努力形成全域排查、全過程監管的環保監督格局。
“我們要在全市形成以基礎環境監督長為‘點’,河長和林長等為‘線’,各級黨委政府為‘面’的大環保工作格局。”亳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吉明說。
生態環保領域的創新性改革,并非只有監督長制度。
源于安徽,寫入新修訂的森林法并推廣向全國的林長制,今年又有了新動作。
自7月1日起,《安徽省林長制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省級林長制法規。7月21日,安徽印發《關于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的實施意見》,著重從完善“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的協同推進機制、建立“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等方面求創新、求突破,標志著安徽省林長制改革進入新階段。
據安徽省林業局副局長齊新介紹,林長制改革以來,全省森林覆蓋率實現了超過30%的歷史性突破,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相較改革前都有大幅提高。
在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安徽、浙江協同推進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第三輪試點2020年圓滿收官,為全國提供典范,今年試點工作正完善升級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
新征程上,1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建設宜業宜居綠色江淮目標正逐漸清晰。 2020年長江安徽段全線達Ⅱ類水質,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0%,為國考以來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同比持續提高,干流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孫艷輝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據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數據,2020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2.9%,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結果為優。全省PM2.5平均濃度首次歷史性地降至39微克/立方米。
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在一座座“綠色工廠”車間里奮力起步
一節節報廢貨車車廂進入自動化拆解生產線后,多臺機器手臂協同操作進行切割。幾十分鐘后,龐大的車廂拆解完畢。這些報廢材料,將被改造成農機具、五金件等。
年拆解4000輛報廢機車、客車、貨車,處置12.5萬噸報廢鋼軌和5.8萬噸廢金屬……在馬鞍山鐵路物資循環利用高端智能制造產業項目基地,《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這里有自主研發的自動化報廢貨車拆解生產線、報廢鋼軌處置生產線、報廢客車個性化裝飾生產線。“通過專業裝備,鐵路報廢物資被改造,深加工為市場需要的應用型產品。”中鐵物總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陽說。
中國鐵路物資集團表示,他們將在馬鞍山建立全國鐵路系統報廢物資數據庫,并以此為起點,在“十四五”期間建成覆蓋全國的鐵路物資再生利用產業基地或園區,打造中國“綠色鐵路”名片。
這種“無中生有”式的循環經濟在安徽多地出現,成為產業綠色轉型的“增量”,而能耗高、排放大的煤炭、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作為“存量”,其生產方式也實現綠色轉型。
淮北礦業集團朔里煤礦曾被列入安徽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退出煤礦名單。為幫助朔里煤礦轉型,淮北礦業集團與外地企業合資成立新公司,進軍綠色環保的煙氣處理產業。他們還抓住朔里煤礦優質高嶺土資源優勢,以陶瓷催化濾管作為產品依托,成功發展轉型接續產業。
銅陵因銅而興、依礦建市。銅陵富鑫鋼鐵有限公司是安徽省排名前列的民營鋼鐵企業,公司投資7億多元,主動對高爐實施提標升級等技術改造,能耗降低15%。公司總經理劉明秀說:“改造后燃料比下降明顯,保守估計可從噸鐵消耗560公斤標煤降至520公斤。”
在水泥行業,海螺集團的數字化礦山已經成為綠色礦山的模范生。銅陵海螺礦山分廠負責人艾欣介紹,自去年數字化礦山系統投入使用后,有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并實現PM10粉塵數據收集、分析、超標預警等功能,今年礦區PM10平均值較之前下降16.7%。“嘗到綠色工廠甜頭后,集團共有30多個礦山實施了數字化改造。”艾欣說。
隨著碳減排目標逐漸變為具體行動,如何讓工業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成為眼前現實課題。從皖北到皖南,從政府到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結構調整等手段,給出了一個個具有開創性的開放式答案。 這些傳統產業實現綠色發展的同時,還帶火了一批為其節能賦能的高科技企業。
“和去年同期相比,公司今年訂單增加100%,節能市場呈現井噴態勢。”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經理吳靜說。永磁驅動技術是專門針對風機、泵類離心負載調速節能的突破性新技術。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力、冶金、化工等領域大功率電機的節能技改,節能率普遍可達20%至50%。
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悄然發生
在江淮大地,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底色。在生活方式上綠色轉型,美好安徽才會有更好的生態保障和環境支撐。
有“中國鶴湖”之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池州市升金湖,每到候鳥南飛季節,就可以看到湖光山色之間,不時有水鳥起落、尋食。為保護這個國際候鳥遷徙廊道上的停歇地,當地放棄投資額數十億元的多個項目,并拆除各類養殖圍網,幫助漁民轉產上岸,把這片水域重新交還給了大自然。
“現在湖上實現了無網、無船、無人。”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焦士清說,“來這里越冬的候鳥從2000年的約3萬只,上升到現在的10萬只左右。”
長江安徽段有“八百里皖江”之稱,為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安徽省委把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禁捕區內1.2萬余艘漁船、3萬多名漁民全面退捕,江中重現野生江豚群。
為鳥讓水,為魚留道,還大自然以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安徽多地上演。
引江濟淮工程從跨安慶和銅陵兩市的菜子湖通過,為了保護候鳥棲息環境,工程增加約3.5億元投資,原設計方案進行大幅度調整:航道西移,遠離鳥類集中分布區,并采取措施保障候鳥棲息灘涂面積;增設多個“魚道”,保障長江與菜子湖、長江與巢湖等水系之間魚類洄游暢通。
人類上岸,也同樣給水讓路。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與水為鄰的沿淮百姓在戰勝水災、再造山河的過程中,也開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不斷改變自身命運,與自然和諧相處。
自2018年以來,阜陽加快行蓄洪區居民的遷建,數萬人從“水口袋”中遷出,在確保生產生活安全、穩定的同時,行蓄洪區該有的生態功能也逐步恢復。行走在阜南縣、潁上縣沿淮兩岸,一幅“水上漂的是水禽,水中游的是魚蝦,水下生的是蓮藕,岸上走的是牛羊”的田園美景映入眼簾。
城鄉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成為更多人的習慣。
滁州,城鄉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在鳳陽小崗村,村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會把家中生活垃圾分好類,走出家門,小心翼翼地分放到不同垃圾桶中,不少廚余垃圾成了農田的有機肥。
淮南,控能節能走進生產生活。在農村,政府為鄉村大棚、畜牧養殖等傳統煤煙爐供暖模式的用戶量身定制電能替代方案,推進農業生產電氣化。在市區,電動汽車充電、樓宇空調風冷熱泵替換等項目陸續落地,全市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同比下降2.9%。
宿州,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全市新建民用建筑項目全部按照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施工圖節能審查率達100%,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近七成比重。
大自然多一分綠意,地球會少一份“碳”息。在向著綠色江淮目標的“皖”美轉型路上,安徽從未停步,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