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中科大第一附屬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我市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潘建龍、甘正倫歷經了3小時、5小時,分別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混懸液198毫升和167毫升,成為中華骨髓庫馬鞍山工作站第64、65例捐獻者。
他們和8月2日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芮國俊(第63例)一道,在這個驕陽似火的8月,用生命重啟生命,點燃患者的生命之光。
跨越!他為傳遞生命新希望而來
7月28日上午,按照約定的時間,潘建龍跨越寧馬邊界而來。
潘建龍,在上學期間來馬游玩時,在雨山湖附近遇到獻血車。獻血的同時,他加入了中華骨髓庫。2021年6月,中華骨髓庫馬鞍山工作站聯系潘建龍,表示經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檢索配對,他的HLA配型與某省一重癥患者初配成功,征求他是否愿意捐獻。潘建龍聯系了妻子夏蘇蘇。妻子非常支持他的捐獻行為。
潘建龍雖家在蕪湖,但工作在南京,平時周末才有空。6月16日高分辨通知出來后,中華骨髓庫馬鞍山工作站特地請了馬鞍山市中心血站一同去南京為潘建龍開展抽血采樣。7月10日,潘建龍在妻子的陪同下前往馬鞍山十七冶醫院完成了體檢,結果出來后因血常規需要復查,潘建龍又分別在蕪湖和南京的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測;7月21日體檢報告最終通過了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采集醫院專家的評估。
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新冠疫情發生后,潘建龍在7月23日就接受了核酸普篩。因居住地位于江寧,接近中風險地段,7月24日上午,潘建龍發現自己的蘇康碼為黃碼,擔心會影響捐獻工作。
7月24日—7月26日期間,潘建龍又先后 3 次前往核酸檢測點開展核酸檢測,因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又擔心誤入中風險地段,他每次都是騎自行車往返約20公里。他還積極與所在社區及派出所聯系,申請轉碼事宜,所幸7月26日夜其蘇康碼終于成功由“黃”轉“綠”。7月28日上午,南京工作單位為潘建龍舉行了歡送儀式。之后,他來到寧馬高速交匯點,并由相關單位接送至合肥。
敬禮!老兵的軍禮為他而敬
7月28日上午,身著迷彩軍服的現役軍人甘正倫從南京江寧穿越寧蕪205國道寧馬分界線而來。在馬鞍山一側,迎接他的,是怒放的鮮花和一支穿著迷彩T恤的退役老兵隊列。“立正,稍息。向右看齊,向前看。敬禮,禮畢!”伴隨著一連串標準的隊列口令,甘正倫感受到了中華骨髓庫馬鞍山工作站的熱情和自己所擔負的特殊使命。
這個“八一”,他不是在軍營而是在合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里度過,這里沒有起床號和熄燈號,而是早晚各注射一針的動員劑。8月4日,他成為馬鞍山現役軍人捐獻造血干細胞第一人。
甘正倫,馬鞍山人。2012年,他在馬鞍山展覽館獻血屋報名成為中華骨髓庫志愿者。大學畢業后,甘正倫參軍入伍。2021年4月,中華骨髓庫馬鞍山工作站告知他HLA分型與外省一重病患者相合,征求他是否愿意捐獻。經過確認了相關事項,甘正倫毫不猶豫同意捐獻,并通過了捐前體檢。
7月上旬,患者等到了移植的窗口期。因第一次體檢距離預計捐獻日超過三個月,甘正倫再次進行了體檢,并順利通過體檢。7月19日,馬鞍山市紅十字會給其所在部隊發去工作協調函,部隊給予了大力支持。
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新冠疫情發生后,部隊和中華骨髓庫馬鞍山工作站保持密切聯系。為確保及時救治患者,部隊做好了甘正倫的離寧48小時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并在甘正倫7月30日入院日期2天前在寧馬分界線交接。
3天!我市捐獻者接連挽救三個家庭
跨越蘇皖省界!他們捐獻造血干細胞,為患者重啟生命,助力患者跨越生死。
綠碼、核酸檢測、省界……7月28日,芮國俊、甘正倫、潘建龍三名造干捐獻志愿者經歷了以往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從沒有經歷過的歡送場面。
選擇在蘇皖省界,是因為當前疫情。當天,205國道寧馬邊界,設置了卡口,檢查往來寧馬兩地人員綠碼、核酸(檢測報告)。市紅十字會、相關志愿者組織克服重重困難,將捐獻者安全送抵合肥。
8月2日、8月4日,芮國俊、潘建龍、甘正倫三名捐獻者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成為我市第63、64、65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他們的大愛付出,挽救了3個家庭。
據介紹,近年來,我市以全省3%的人口,實現占全省五分之一的造血干細胞捐獻量,其基石就是眾多的志愿者和捐獻者。65份拯救生命的“火種”被傳往國內眾多省份,甚至跨越了喜馬拉雅山脈、跨越國際,弘揚人間大愛。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徐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