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浪、攀巖、滑板……這些聽起來“又酷又颯”的新興運動項目,漸漸走進大學生的視線,與年輕人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近日中國青年報的一項微調查發現,有接近九成的受訪學生期待大學開設更多的新興體育課程。
近年來,大量新興的體育項目在高校涌現。街舞、輪滑、網球等已是常見項目,一些更潮更酷的,如攀巖、沖浪等極限運動,開始引領起新的潮流。而且,不同于早前社團的自娛自樂,如今這些新興體育已被列入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比如廈門大學開設的槳板課、浙江大學開設的攀巖課等。在高校的官方加持下,這些原本小眾的體育項目,爆發讓人意想不到的熱度。
新興體育課程受到學生們熱烈追捧,雖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對于長期接受傳統體育課堂教育的學生來說,這些新興體育項目無疑是充滿新鮮感,看到別人“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樣子,自己難免也會躍躍欲試。另一方面,相較于社團的自發性組織,高校開設相關新興運動的課程,更安全更有保障。學生既能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場地、器材等資源,又能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科學訓練。既省錢又省心,怎能不火呢?
不過,高校的新興體育課程看似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且不說,當前有能力提供相關課程的高校還是未知數,即便是開展條件較為完備的高校,也要面臨種種阻礙。除了對場地和設施要求高、專業教師缺乏等客觀因素外,參與途徑少、所需花費高,也“勸退”不少原本興致勃勃的學生。這也是當前一些新興運動項目的窘境——學生嘗試的意愿較強,但能真正體驗到的比例較低。看似紅火火,實則冷清清。
其實,新興體育項目之所以被稱為小眾運動,正是因其有一定的門檻。因此,高校開展新興體育課程,一步到位并不現實。循序漸進,因地制宜,才是正道。不妨從自身條件與學生興趣中,尋找到兩者的結合點。比如,可根據新入圍的奧運項目來提供更多的新興運動課,能讓學生有更多選擇余地。對新興運動而言,這也是一種傳播與宣傳。有了更多參與者,“小眾”也有可能變為“大眾”。(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