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30日電 題:“我們在這里感到心安”——皖東南部分避災安置點見聞
新華社記者
連日來,受臺風“煙花”影響,皖東南宣城、馬鞍山等地發生強降雨,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防汛形勢十分嚴峻。記者近日探訪多地發現,一些地方提前謀劃,連夜組織群眾緊急轉移,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有效防范次生災害發生。
29日上午,在位于宣城市郎溪縣城的原金橋中學避災安置點,記者看到,醫務人員正在為轉移群眾測量血壓,志愿者給小朋友們講故事,工作人員向群眾介紹安置點的管理制度。
“家里進水了,我們在這里感到心安。”51歲的郎溪縣建平鎮鐘新村村民李大翠說。她的身后,孫子正捧著書本大聲朗讀。
兩天前,大雨如注。眼看著洪水沖進家里,李大翠和丈夫趕緊把低處的物品搬到高處。在鎮村干部的勸說下,他們帶著孫子連夜轉移到安置點,家中積水很快達到1米多深。
住進安置點屋里,吃上三餐,量體溫……李大翠說,干部們安排很周到,有啥問題找他們能24小時“在線”解答。
記者在這個安置點走訪時看到,墻壁上貼著管理制度,在受災群眾入住、消防安全、就餐管理、衛生等方面都做了明確規定。
“截至30日上午,安置點已經入住38人。”在安置點值班的黨員志愿者許莉告訴記者。
23日以來,臺風“煙花”開始影響郎溪縣,其中27日臺風中心螺旋云帶持續影響郎溪縣,降水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全縣平均過程雨量為214毫米,過程累計降水量大,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對郎溪縣影響的臺風之最。受強降雨影響,郎溪縣河湖水位迅猛上漲,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部分農戶的房屋進水,大片稻田被淹。
“我們提前轉移山洪災害威脅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沿河沿湖低洼區群眾,并妥善安置。”郎溪縣防汛抗旱應急救援所副所長吳韓說,全縣26個安置點做好了基本生活物資和啟用的準備,確保集中安置群眾有住所、有飯吃、有干凈水喝、有病能醫治,同時做好衛生防疫準備工作,防止“大災之后有大疫”。
在宣城市郎溪縣建平鎮敬老院避災安置點,28名避災群眾組成了一個臨時的“家”。傍晚時分,他們有序地排隊領取晚餐,餐盤里有紅燒肉、紅燒鴨、空心菜。
對于建平鎮鐘西村村民饒自才來說,這個安置點并不陌生。
“去年汛期,洪水很大,我在這里住了37天。”饒自才說,前幾天下大雨時,河水漲得快,村干部擔心家里進水發生危險,連夜把他和老伴轉移到這里。“這里發了毛巾、牙刷、牙膏,免費提供三餐,豬肉、雞、鴨等葷菜換著吃,工作人員對我們挺好。”
提供日常和緊急醫療服務,是每個避災安置點的“標配”。
在原金橋中學避災安置點,已經值班兩天的醫生胡國楠說,他們每天給轉移群眾測2次體溫,查看是否有基礎性疾病,“一旦遇到緊急情況,給醫院打個電話,救護車就會趕到。”
馬鞍山市應急管理局局長徐平說,針對隱患,該市前置設備、物資、救援力量,把應該轉移的人口也提前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受臺風“煙花”影響,皖東南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受災。據宣城市應急管理局初步統計,截至29日,該市受災人口145322人,緊急轉移危險區域群眾32385人,其中因災緊急轉移安置11875人(集中安置點46個,1848人)。
“在轉移安置工作中,黨員干部沖在一線,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放在第一位。”宣城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江政義說。(記者姜剛、白斌、水金辰、劉方強、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