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圣的喟嘆,回響千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百年的奮斗,今朝夢圓。
從“房住不炒”定位到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從住房保障到供應體系建設,從農村危房改造到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我市始終圍繞“住有所居”目標,多元化構建住房保障體系、改善群眾住房條件,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4.3平方米,用心用情換回百姓“夢圓安居”的一張張笑臉。
“新屋亮堂,心情也就敞亮了”
一大早,含山縣運漕鎮潘橋行政村橋萬自然村村民程以保就開始忙著打掃庭院、侍弄花草,他的背后,三間大屋,白墻紅瓦,寬敞明亮,很是大氣。“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幫助,我哪能蓋得起這么好的房子哦!”說起住了快四年的“安樂窩”,他依舊感慨萬千。
“以前的屋子,就是用黑磚、泥漿砌的,光線不足、地面回潮,下雨天更是滲水嚴重。”程以保說,一邊是自己身患殘疾、行動不便,家境一貧如洗;另一邊是子女都在上學,正是用錢之際,蓋新房的計劃只能埋在心里。
直到2017年,他家被納入農村危房改造民生工程,政府補貼2萬元,計劃終得以實行。兩個月時間里,三間大屋拔地而起,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樣樣齊全。“我還把地基提高了50厘米,屋里亮堂堂,心情也就敞亮了。”程以保的脫貧動力也愈發足了,開著小店、養起了雞,日子是越過越好。
在馬鞍山,3萬多農村群眾與程以保一樣,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房屋。
2011年以來,我市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等重點對象進行摸排調查,聚焦生活最困難、住房最危險的農村家庭,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全力推進30411戶農村危房改造,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95戶,并保持“動態保障、靜態清零”,全面保障農村群眾住房安全。同時,我市還以貧困村為重點和示范,統籌實施“五清一改”“三大革命”攻堅,將農村住房條件改善與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保障等緊密結合,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雖是租房,但同樣有歸屬感”
清晨的超山花園,涼風習習,小區里草木高低錯落,綠意盈盈,居民們在樓下健身器材區休閑鍛煉,中老年人在空地跳起廣場舞。70歲的毛千發和老伴吃完早飯,慢慢踱步、閑話家常,生活好不愜意。
回憶往昔,他一輩子以船為家、江上漂泊,居住條件很是艱苦。前兩年,漁民上岸,分到的公租房里擠著一大家子人,老兩口無奈外出租房暫住,20平方米的小房子不僅“憋屈”,租金也是負擔。幸運的是,經過申請和審核,毛千發分配到了一套5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公租房。“房子寬敞,買點家具就能入住,周邊還有菜場、醫院,交通也方便。”上岸后的他,對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歸屬感。
近年來,為發揮住房保障在解決住房困難問題上的補位作用,加大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力度,我市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加快公租房建設和分配,改善公租房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市政府投資公租房23326套,已全部完成分配。同時,動態調整公租房準入標準,不斷擴大保障范圍,對環衛、公交等基本公共服務行業困難職工以及符合條件的青年醫護人員、青年教師、引進人才、退役軍人等新市民群體實施精準保障,將城鎮新就業無房職工和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貨幣化保障范圍,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這座城市里安家落戶。
“出棚進樓,生活是越來越美”
坐在100多平方米新家的客廳里,64歲的謝軒桃很難想象,他是怎樣在原本破敗不堪的三臺小樓里捱過了50多年。“老房子最早還是父親在十七冶工作時分的平房,經歷過水漫、改建,最終我們一家三口就住在40平方米的空間里,廚房和廁所只能容下一個人,買的冰箱都沒地方放。”他說,那時候都沒有客廳的概念。
隨著三臺地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啟動,謝軒桃想搬家的愿望終于實現了。他花了不到11萬元就拿到了如今的新房,再花8萬元裝修一番,一個嶄新、舒適的新家落成了。“以前沒地方住的小孫子現在也有了專門的小房間,能多陪陪我們了。” 謝軒桃的生活是越過越美。
“棚戶區改造事關千千萬萬群眾安居樂業。我們的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臟亂差的棚戶區。”為此,我市圍繞提升205國道沿線以及采石風景區城市形象、消除城市危房安全隱患、改善向山地區棚戶區居民生活環境等方向,累計完成11.47萬戶棚戶區改造,30多萬居民走出低矮潮濕、漏雨透風的棚戶,搬進了寬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小區,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有面有里,老舊小區住著一樣舒心”
嶄新的瀝青路面鋪進了小區,雜亂的電線都被捋順打捆緊緊貼在墻上,斑駁的外墻換成橘黃相間的新顏……走進位于含山縣城中心的翰林小區,儼然看不出這是一個已有十幾年歷史的老舊小區。
“面上的變化是外人能看到的,里子的冷暖只有住在里面才知道。”站在自家窗前,看樓下綠樹成蔭的美景,歡聲笑語的鄰居,即使住了多年,蔡炳生依然看不夠。“下水道通了,停車位多了,還有了電動車充電的地方,生活更加方便了。”他說。
既留住鄉愁、記憶,又聚集人氣、煙火氣。“十三五”期間,我市不斷處理著“新”與“舊”、“改”與“護”的關系,堅持政策導向、居民自愿,廣泛征求意見,合理設計方案,先后對122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提升。
改造提升過程中,不僅突出解決基礎設施老化、環境臟亂差等問題,還因地制宜開辟公共休閑廣場、設置集中晾曬區域、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增設樓梯扶手等,推動小區“適老化”“智能化”進程;同步扎實推動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智慧物業”等試點工作,加大小區紅線外道路、公共交通、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面改善小區環境,讓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2021年,我市更是全力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新理念新政策新要求落地,從改造內容、標準、效果、長效管理上實現高質量,由過去的基礎類改造向完善類和提升類跨越過渡。截至目前,全市三縣三區76個改造項目已全部啟動,將惠及54319戶居民。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沈長結 余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