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夏日清晨,步入博望區新市鎮新河村黃塘自然村,不時見到有村民或騎車出門辦事、或拿著一把新摘的蔬菜散步,悠然自得地行走在寬闊漂亮的瀝青道路上。這條道路是鄉賢后代和村民們共同捐資修建的。
“政府主導、鄉賢捐資、黨員帶頭,村民們積極主動參與,大家合力建設我們美好家園。”對于家鄉的變化,新河村退休教師邵新雛感受頗深。
2015年,新河村被評為全省首批鄉賢文化建設試點單位。近年來,該村多措并舉,以黨建為引領,賡續鄉賢文化傳統,引導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發揮了“乘數效應”。
薪火相傳 老黨員勾勒農村“別樣紅”
7月13日一大早,年近古稀的退休教師邵新雛趕到了新河村綜治中心大會議室,為村里的孩子們上黨史學習教育課。
翹首以盼等到8點,孩子們來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邵新雛結合課本知識和時代記憶,繪聲繪色地以串聯的小故事,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孩子們安靜端坐,沉浸在精彩的講課中。
新河村的留守兒童多。為了讓這節課豐富多彩,邵新雛還囑咐村委會為孩子們準備了跳繩、水彩筆、繪畫本。看著一張張純真笑臉,老人臉上也露出微笑。
“只要村里需要我、孩子需要我,這樣的課我上多少節都不累。”邵新雛說。有著20年黨齡的邵新雛曾是新河小學的校長,扎根鄉村講臺40多年。退休后,他一直熱心村里事業,干過村民小組長、網格黨小組長,村容村貌整治、疫情防控、文化宣傳教育,他總是沖在第一線。
“別看我們村子不大,鄉賢可不少哩,他們都是新時代的楷模,正能量的榜樣。”提起新河村享譽周邊的鄉賢文化,邵新雛自豪地說,本家爺爺邵祿招就是本村評選的第一位鄉賢。
邵新雛說,記憶中的邵祿招堅毅沉穩,雖然身患小兒麻痹癥,雙腿、右手癱瘓,但他自強不息,考取了中師學歷,圓了許多鄉村兒童的求學夢,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新河村評選新鄉賢,邵祿招高居榜首。
老校長的精神后人續寫,鄉賢文化代代相傳。身殘志堅的鄉村教師邵祿招、勤勞致富的新農人劉有年、孝敬公婆的好兒媳汪東紅……通過進講堂、進禮堂、進課堂,一個個名字熠熠生輝,一段段故事歷久彌新。下課時,孩子們擠著看墻上的鄉賢榜。“孩子們,咱們下一課就講咱村這些人!”邵新雛聲音洪亮地說。
代有才人
新鄉賢照亮本土“致富路”
愛國愛家、敬業誠信、見賢思齊、崇德向善;鄰里間,如家人;遇到事,互幫助……走在新河村的鄉間小道、房前屋后,處處可見鄉賢文化、村規民約、家風家訓,文明風氣撲面而來。
鄉賢文化,關鍵在人。提起新河村的新鄉賢,劉有年是個響當當的名字。他是帶領村民奔小康的致富帶頭人,也是孝老愛親、扶貧濟困的“劉老四”。
7月稻谷金黃,喜迎豐收。村民劉才寶開著拖拉機在丹陽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田間辛勤勞作。之前,劉才寶家發生變故,欠債幾十萬。走投無路時,同村的劉有年向他伸出援手,手把手教他操作機械。如今,劉才寶債還清了,日子越過越好。“技術他教,機械他出,工錢我拿,我從心里佩服他、感謝他!”
上個世紀90年代,劉有年承包了兩口魚塘放養魚苗,摸爬滾打、越做做大,辦起了全鎮第一個國家級農業合作社,承包流轉村集體土地3000畝,村民當“股東”,年底拿分紅。他還授人以漁,教大家養水產、種水稻,鄉親們的錢包變得越來越鼓。
“過去,鄉賢是指在村里有崇高威望的人。現在,鄉賢指的是有口皆碑的模范人物、反哺桑梓的業界精英,以及所有愿意為家鄉發展建設建言獻策、出錢出力的先進典型,所以也叫新鄉賢。”新河村黨總支副書記邵新峰說。
今天,新河村創新鄉賢治理機制,成立鄉賢參事會,將劉有年等典范吸收進來;各自然村打造文化墻、名人榜等載體,凝練宣傳古今鄉賢文化;構建培育評選、獎勵幫扶和管理運行機制;搭建文化傳承、公益慈善、創業發展及和諧建設平臺,吸引更多人才來到農村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點燃黨員干部干事熱情,激發基層群眾自治活力,凝聚起了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第十采訪組
記者 季晨辰 戎小平 涂慧民
見習記者 何一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