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地區位于馬鞍山市東郊,是長江支流慈湖河、采石河的發源地。區內各種礦產資源豐富,有著近百年的露天采礦史,是典型的因礦而興的資源型城鎮。一段時期內,素來有“馬鋼糧倉”之稱的它為鋼鐵城市馬鞍山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落星壩頭堆場頂部整治前
然而,長期超強度、大規模的粗放式開采,導致向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基礎極為薄弱,嚴重威脅著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山體裸露、植被破壞、水生態受損……“生態傷疤”亟待解決。
落星壩頭堆場頂部整治后
痛定思痛,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圍繞打造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目標,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強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開展了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及產業導入升級等一系列工作,推動百年礦區“涅槃重生”,向著馬鞍山東部“城市花園”的目標邁進。
昔日靠山吃山 今朝治山護山
提到向山地區,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擁有百年歷史的礦區,而百年礦區中的凹山采場更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丁山礦邊坡治理前
根據史料記載,南山地區鐵礦資源最早開采于1912年。作為華東地區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礦場,凹山采場曾是被譽為“馬鋼糧倉”的功勛采場!它不僅見證著一代代礦山人奮力追夢,更見證著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寶武馬鋼集團的發展和馬鞍山市的成長歷程。
丁山礦邊坡治理后
從建市之初的年產50萬噸,到幾經擴產,達到年產600萬噸,并連續16年保持著年產600萬噸高產規模,凹山采場創造了國內凹陷露天采場最小空間,開采出最大礦石產量和獨一無二的由山坡向凹陷開采,礦石產量不減反增的全國奇跡。南山礦由此成為集采、運、選于一體的特大型黑色冶金露天礦山,躋身全國八大冶金礦山之列,位居華東地區之首。
經過100多年的開采,凹山采場累計采出礦石2.1億噸,為馬鋼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南山礦凹山采坑
但同樣無法忽視的是,由于礦山開采歷史悠久,前期開采方式粗放,以露天開采為主,歷史遺留問題多。加之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許多民營小采選企業進入礦山開發行業無序開采,導致向山地區留下了很多“生態傷疤”,生態欠賬多。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注定是走不遠的,還會隨之帶來環境問題和安全隱患。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靠山吃山,還得以山養山。生態修復,成了必由之路。
南山礦凹山采坑
然而,“綠色革命”并不容易,百年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難度超乎預想。由于該地區生態問題歷史成因復雜,涉及點位多,需求資金量大,修復周期長,給治理提出了很高要求。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深化,生態環境治理要求不斷提高,生態修復也開始向著高標準嚴要求邁進,圍繞生態環境開展的綜合治理需要全方位考量,既要進行生態修復,也要兼顧綠色發展。
2017年6月5日,隨著凹山采場的最后一炮“絕響”,持續開采了整整一百年的凹山采場,結束了它作為鐵礦石生產基地的歷史使命,也隨之加速了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的進程。
如今深度達海拔-210米的凹山坑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礦坑邊坡也被植被覆蓋,這種邊填充邊開發旅游的修復模式,讓凹山采場在新時代迎來了華麗轉身。
既要金山銀山 又要綠水青山
從礦石基地到觀景平臺,凹山采場是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進程中的一個縮影。
面對生態環境欠賬,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決心,打響了生態修復攻堅戰、持久戰。
南山大道整治前
2020年初市委、市政府將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利用3-5年時間,將向山地區打造為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確立了把向山地區“生態傷疤”打造成“城市花園”的目標。
市級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分管市領導、寶鋼資源有限公司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并成立市級工作專班;雨山區亦成立區級雙組長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市區兩級聯動、政企協調,共同高規格高標準推進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南山大道整治后
從一張藍圖到一片花園,向山地區綜合整治處處體現著“兩山”理論的具體實踐。在向山地區按下了盲目開采隨意堆砌的“停止鍵”后,緊隨其后的是誓將向山地區打造成“兩山”理論樣板區的大整治、大攻堅、大會戰。2019年以來,向山鎮生態修復工作進展迅速,一批選礦廠徹底拆除、一批固廢堆場規范整治、一批采礦宕口復綠復墾、一批水系治理達標見效、一批基礎設施快速建成,向山礦區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堅持建管并重的前提下,向山鎮采用“人防+技防”的方式,為向山地區生態治理提供綜合執法保障,鞏固提升來之不易的“戰果”。
晨遠選礦廠拆除前
2021年,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功獲批國家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36個重點項目拉開了礦山修復、基礎設施提升、水環境整治等新建續建項目的“骨架”,為實現向山地區“生態傷疤”轉變為東部“城市花園”奠定了堅實基礎。
播下一顆種子,收獲一片綠色。從“童山濯濯”到“芳草萋萋”,從“工業瘡疤”到“城市綠肺”,棵棵綠樹凝聚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絕妙韻律,片片青山彰顯著“綠色革命”里壯士斷腕般的壯志豪情。
如今,向山地區已然成為我市打造“兩山”理念樣板區的試驗田。如何讓綠意永續,并讓“綠色”孵化出效益是擺在治理者面前的一大挑戰。
晨遠選礦廠閉庫復墾后
不負綠水青山 方得金山銀山
這兩年,向山地區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著改頭換面的變化。
曾經被臭水塘、垃圾堆占據的洋河上游,如今變成了居民飯后散步的好去處;那些在歲月的洗禮下千瘡百孔的礦坑,如今也逐漸“撫去傷疤”;原先坑洼不平、蠅蟲亂飛的村口,如今變成了山青水綠的美麗鄉村……漫步在向山這片土地,你會在很多細節發現它的秀氣,譬如逐漸成形的西部入口景觀帶,譬如寬闊馬路旁一排排隨風搖曳的花草,譬如在一棵樹、一朵花中找到發展的路徑。
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們走向未來的依托。
改造后的向山鎮居民小區
根據“村莊集聚美麗、環境宜居宜業、礦區生態修復、產業融合發展”的鄉鎮生態文明新格局目標,向山地區正在對區域環境、人居環境、產業形態進行重構——
南山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踐行寶武“兩于一入”、“三治四化”理念,樹立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大局觀,致力于在開采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建設高水平的綠色礦山,形成“一心、兩圈、三帶、四片”美麗南山格局。
通過鎮企同頻共振,向山地區正在以高標準促進生態修復和轉型發展,最終實現“化鎮為城”,讓向山地區融入主城區,成為發揮城區功能的一部分。
南莊村人居環境整治前
一步一個腳印,過去的“生態短板”正在向未來的“生態樣板”邁進。向山地區生態修復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市貫徹落實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尤其是融入南京都市圈的要求。要在“一體化”上實現“高質量”,首當其沖的便是與“長三角”同步,消除短板,而要做到融“寧”入“長”,就必須要打造好向山地區,不僅要在生態環境上無縫對接,還要在產業發展上無縫對接。
從資源破壞到生態修復,從礦產價值轉化為生態價值,向山地區還有很多“文章”可做。由“生態修復+”帶來的文旅、康養等產業將為地方百姓帶來新的經濟價值,也將為我市貫徹落實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尤其是融入南京都市圈帶來新的“綠色注腳”。
南莊村人居環境整治后
未來,向山地區還將通過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轉化,真正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本,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新城。
文/記者 張令琪 見習記者 吳衡 通訊員 董健 譚尚宇 圖/記者 王文生 通訊員 尹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