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春年華到花甲之年,從肢體殘疾到創業有成,陳增貴用誠信書寫成功,用誠信彰顯大義。面對哥哥的臨終托付,他將3個未成年子女撫養成人,卻未能留下自己的骨肉;面對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他寧愿背負債務,也不欠別人的一分一毫;面對生活困頓的殘疾村民,他始終不忘那份誓言,讓周邊30多戶殘疾人家庭過上小康生活。在他的誠信檔案中,其人生不同階段的三次跨時空踐諾尤其感人。
不忘哥哥囑托,用殘弱之軀撐起一個破碎家庭
陳增貴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4歲時因腦膜炎后遺癥造成腰椎變形,上世紀八十年代遭受生產事故致左手截去四指致殘,成為“三級肢體殘疾”。回到工作崗位后,陳增貴依然勤勤懇懇。
后來,一場家庭變故向他襲來。哥哥在營救一位觸電的村民時不幸受傷,經搶救無效身亡。彌留之際,哥哥托付他要照顧好3個未成年子女。當時,3個子女年齡最小的才3歲,最大的也不過10歲,家里還有身子孱弱的嫂子。
料理完哥哥的后事后,陳增貴承擔起撫養一家遺孤的重任。每月的大部分工資交給了嫂子,下班后還要拖著疲憊而又殘弱的身子下田干農活。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齡,陳增貴一個個地把孩子送到學校;別人家孩子有的,陳增貴想方設法也要讓孩子們擁有。看到他這般付出,嫂子曾一度想讓大孩子輟學幫忙做農活,每次剛開口,就遭到他的反對。后來,孩子們都完成了中學學業。
一晃幾年過去,陳增貴已是三十出頭的人了。嫂子覺得虧欠他太多,便熱心地幫她張羅起婚姻,一連介紹了幾個,都被他找理由推脫了。漸漸的,嫂子對他萌生了愛意;他知道嫂子年長他13歲,且早就做了絕育手術,但這一次,他沒有拒絕。
后來,這對患難夫妻恩恩愛愛35年,成了村民們眼中的模范夫妻。
不忘合同約定,寧愿負債也不欠別人一分一毫
2020年是個非常之年,春有疫情,夏有澇災。陳增貴創辦的龍升糧油專業合作社遭受重大損失,春天100畝蔬菜賣不出,夏天500多畝農作物泡在水里半個月,虧損100多萬元,需要支付給農戶的每畝800元土地流轉費沒了著落。看他受災,有的農戶主動提出可以緩付土地流轉費,一想到土地流轉協議書上的白紙黑字,陳增貴坐不住了,“既然有約在先,再困難也要履約。”他東湊西借籌措50多萬元,按時足額支付,不差農戶一分錢,而他為此多背上5多萬元的利息。
像這樣的誠信故事,在陳增貴的創業過程中不勝枚舉。他2006年領辦龍升糧油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一個新型的“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
經過多年拼搏,陳增貴將合作社辦成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與7000多農戶簽訂42000畝糧油生產訂單,按合同高于國家托市價2%—3%價格收購,統一銷售后獲利部分根據不同品種分別按3—5元/百斤返利給農戶。每年合作社支付給農戶的免費供種款約30萬元,訂單價格款差價約8萬元,二次返利給合作社社員約10萬元,正常年景公司一手要拿出約50萬元資金讓給農戶。近幾年來,合作社所帶動的農戶,通過免費供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購價格及二次返利,農戶平均每畝地增加170多元凈收入,使鄉親們真正得到了增收實惠。
不忘助殘誓言,助力殘疾人家庭過上小康生活
身為殘疾人,陳增貴深知殘疾人生活的艱難。早在2012年,他就在縣殘聯的支持下,將合作社建成了殘疾人扶貧基地,優先安置了殘疾人就業。10年來,他牢記助殘誓言,留下一段段佳話。
芮港村民湯世金先天性下肢殘疾,但坐在拖拉機駕駛臺上能操作拖拉機。合作社用拖拉機作業的活比較多,總是盡量安排湯世金作業創收,農閑時幫忙分揀蔬菜,每年獲得勞務費2萬多元,摘掉貪困戶的帽子。現合作社300多名成員中,有35名是殘疾人,享受合作社的一切優惠待遇。優先把殘疾人農戶作為訂單對象,在7526戶訂單戶中有208戶是殘疾人農戶,每畝地可增加240元收入。
除了直接安置殘疾人就業,陳增貴還想方設法幫助殘疾人創業。為幫助芮港村橋頭組殘疾人陳守明戶養豬,他將大棚蔬菜所產生的下腳蔬菜無償提供,每頭豬節約飼料成本三成,2020年出欄生豬達到50頭,毛收入25萬元。陳守明說,吃蔬菜米糠長大的生豬品質好,每百斤出售價要高出500元。如今,陳守明成了村里人人羨慕的致富戶。
對于更多的殘疾人農戶,陳增貴則當起了“種田保姆”,利用合作社購置的16臺套農機,提供育秧、插秧、植保及機耕、機播、機收等服務,一律僅收成本費,生活困難的殘疾人農戶則免費提供服務。
陳增貴的誠實守信贏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評,也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日前,經公眾推薦和專家評議,陳增貴入選5月份“安徽好人”。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