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六安市金寨縣,在紅軍廣場上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圈并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叵脒^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p>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老區群眾過的深情牽掛,一路奔波,來到花石鄉大灣村走訪村民,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坐落在大灣村的汪家老屋,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瞬間!
大灣,這個深藏大別山中的小村,由此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白云深處有人家——大灣村
古色大灣
大灣村的歷史可追溯到500多年前,其中的汪家老屋已歷經400余年的風雨歲月。
汪家老屋的一角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休寧人汪真從家鄉遷居大灣,從此汪姓一支在此繁衍。萬歷年間(公元1600年前后),汪家七十八世汪學儒、汪學仙兄弟雙雙中武舉,勇立軍功。告老還鄉后,在大灣興建99間半的汪家老屋。汪家從此在大灣村成為旺族。
古樸的汪家老屋大堂
紅色大灣
金寨,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
10萬名英雄兒女為國捐軀!
12支紅軍主力隊伍在此組建!
59位開國將軍從這里走出!
穿著紅軍裝的青年在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前接受紅色教育
大灣村,是金寨縣的一塊紅色拼圖。汪家老屋,見證了激情燃燒的火紅歲月。
1929年,立夏節起義勝利后,周維炯、漆德瑋等人領導紅32師在大灣一帶開展游擊斗爭,常常駐扎在汪家老屋中。
1930年,六霍起義勝利后,六安六區十四鄉蘇維埃政府成立,汪家老屋成為六區十四鄉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六安六區十四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汪家老屋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新四軍第4支隊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中共鄂豫皖區委都在汪家老屋辦公。中共安徽省工委書記彭康等同志就居住在汪家老屋,張勁夫、鄭位三、李世農、譚光廷、黃巖等一大批軍政干部都曾在汪家老屋中留下光輝的足跡。
新四軍第4支隊兵站設立在汪家老屋
1938年6月至1939年7月,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區黨委設在汪家老屋,秘密領導津浦路以西、平漢路以東、浦信以南的廣大地區工作,發展黨的組織。
革命戰爭期間,金寨有名可查的烈士達11000余人,僅大灣村就有65名烈士,其中有十多名是汪氏族人。
新中國成立后,為治理淮河,國家在金寨縣修建梅山、響洪甸兩座水庫,10萬畝良田沉入湖底,10萬名群眾移民他鄉。汪家老屋中也居住有部分庫區移民。
綠色大灣
在大灣村,汪家老屋已成為金寨縣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和農耕文化展覽館。汪家老屋中的居民,全部遷進了新建的小洋樓。
背靠巍峨的馬鬃嶺,茶、旅成為大灣村的特色產業。村里現辟有4000余畝茶園,農家樂、民宿40余家,還興建了10公里長的漂流項目,年游客達35萬多人次。
游人在大灣村體驗采茶
行走在大灣村的游客們
大灣村村民發展特色養殖
2020年底,大灣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長至2020年的14450元。
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特色種養……大灣村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金色大灣
陽光沐浴下的大灣村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登上領獎臺,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牌。
“中國特色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一個個閃光的招牌,展現著老區人民奮斗的豪情與風采。大灣村,開始奔跑在鄉村振興的金光大道上!
大灣人的生活充滿歡笑
村民為小朋友們講解金寨縣大灣村的故事
汪家老屋
承載了歷史的滄桑
見證了革命的輝煌
銘刻了時代的榮光
如今的大灣村
正和老區人民一起
賡續精神
接續奮斗
在新征程中書寫新的篇章!
出品:安徽日報記者部
監制:鄒寶元 楊飛
文:張大鵬 袁野
圖片:陳力 李博 吳文兵 田凱平
視頻:劉子凌
編輯:馬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