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空下,青青的麥苗和火紅的芍藥交相輝映,煥發出勃勃生機。靈璧縣婁莊鎮姚山村“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里,200畝芍藥花開正盛,吸引游客觀賞拍照。
近年來,姚山村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探索“產業扶貧+生態鄉村+文化旅游”有機融合的發展路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4年前的不足2000元躍升至如今的9500元以上,村集體收入從4年前的零提升到60萬元以上。今年,這個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雙基”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對鄉村振興美好藍圖滿懷信心。
宿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古運河、新汴河穿境而過,孕育了宿州人民勤勞智慧、英勇頑強的稟賦氣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經過8年持續奮斗,徹底改變了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連續4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
上下聯動
四級組織“合力干”
“宿州市構筑上下聯動組織保障,做到各項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保持扛責沖鋒、盡銳出戰的力度和韌勁,全力打好這場新時代的‘淮海戰役’。”宿州市扶貧局負責人說。
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開展四級書記遍訪行動,34名市級領導和67名市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包保聯系全市有扶貧開發任務的鄉鎮,帶動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實現對所有貧困戶的幫扶包保,營造了“四級書記一起干、繡花功夫抓落實”的攻堅氛圍。構建市、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鄉鎮工作站、村工作室和駐村工作隊、自然村扶貧小組五級體系,選派1232支駐村工作隊和3259名駐村隊員,選聘9337名扶貧小組長,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扶貧格局。
為鍛強基層組織,宿州創新實施“選青推優”計劃,儲備后備干部5073名,為扶貧一線隊伍注入“源頭活水”。針對行政村合并后規模過大、人口過多、村干部人數偏少的現狀,宿州市為全市9337個自然村全部配備1名扶貧小組長,打通了脫貧攻堅的“神經末梢”。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汛情,各級干部踴躍奮戰在“戰貧”“戰疫”“戰汛”一線,做到了三線發力,三戰出彩。近年來,全市在脫貧攻堅一線先后提拔重用401人、職級晉升277人,表彰表揚扶貧系統干部279人。
選準路子
胸有成竹“加油干”
“不用先墊付醫療費,也不用發愁怎么報銷,只需交上醫保報銷后的自費部分就可出院了。”埇橋區大營鎮一位脫貧戶高興地說。近年來,宿州市全面落實健康脫貧“351”“180”政策,實行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贏得群眾贊譽。
根植群眾需求,打造精準滴灌政策體系。宿州市聚焦住房安全保障,近年來累計實施危房改造9.65萬戶,農村居民危房實現動態清零,妥善安置易地扶貧搬遷群眾6576名,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聚焦群眾飲水安全,建設農村安全飲水工程 295處,完成337個村氟超標改水工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9.2%,飲水安全全面達標;聚焦綜合社會保障,對農村低保提標擴面,保障農村低保對象25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32萬人),綜合保障面達4.9%。同時,該市全面建立動態監測預警機制,研究出臺《關于加強精準幫扶切實防止返貧致貧的通知》,防止貧困群眾發生返貧。
宿州市把產業扶貧作為提高脫貧質量的關鍵工程,做實特色種養業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四大平臺”,發展水果、蔬菜、薄殼山核桃、中藥材、畜禽養殖5大扶貧主導產業。持續加大就業幫扶力度,5年來累計幫扶15.27萬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為破解貧困戶發展產業中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和貸款風險難題,靈璧縣首創“戶貸戶用自我發展、戶貸戶用合伙發展、戶貸社管合作發展、戶貸社管合營發展”的“一自三合”金融扶貧模式,為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脫貧注入金融“活水”,走出了一條在全國推廣的“金融+產業”帶貧減貧之路。
智志雙扶
激發內力“我要干”
“晴天塵土飛,雨天泥水路,垃圾任意丟,污水隨處流”,這是幾年前泗縣彭鋪村環境的真實寫照。村里缺項目,黨員缺動力,群眾缺干勁,怎么辦?村里通過爭創“五面紅旗”,引導干部群眾比學趕超,幾年間,實現了環境美、產業富、鄉風好,還榮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登上博鰲國際峰會。
為調動干部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泗縣創新實施了“村爭旗”“戶爭牌”“人爭星”的“旗牌星”精準扶貧聯動機制,通過扛旗、創牌、爭星的多少來比成績、定薪酬,在全縣營造出“黨員引領群眾干,一個帶起一大片”的濃厚氛圍,鄉村呈現出人心向上、精神向善的良好局面。
宿州市堅持把扶智扶志作為脫貧脫困的關鍵之舉,強化典型引路,引導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理念和志向,確保脫貧成果可持續。碭山縣身殘志堅的“勵志女孩”李娟,因患脊髓性空洞癥,導致全身癱瘓,但她自強不息,自學做電商的技巧,用嘴咬著觸控筆,在手機上做成了一單單交易,不僅幫助家里解決了水果銷售燃眉之急,還帶動不少貧困戶走上了電商脫貧路。蕭縣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焦鳳軍,駐村扶貧3年多來,秉持“脫貧有限、發展無限”的基本理念,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使村集體年收入由零躍升為近百萬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十四五’開局之年,宿州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努力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宿州市扶貧局負責人說。(本網記者 何雪峰)
符離大道一路景
“走,去‘網紅打卡路’看看。”初夏時節,許多游客驅車來到連接宿州和徐州的符離大道,百里路上處處是風景,全程50分鐘在賞心悅目中度過。
符離大道雙向8車道,全長約48.7公里,2019年底通車,在宿徐之間形成了“快速通道+慢行系統”雙通道體系。快速通達的旅游公路縮短了沿線各景區間的空間距離;驛站、營地、觀景臺、休憩點等“慢游”設施,方便了游客出行、豐富了旅游體驗。
該條道路沿線每隔一段都有旅游節點,游客可以根據心情,停車游覽。“西山花海”風景區油菜花、向日葵匯成金色海洋,花田水韻、梨蘭勝境構成視覺畫廊,星野營地、湖庫濕地、趣田樂園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大五柳風景區則以“山青、水秀、洞奇、泉靈、稻香”而聞名,景區南、西、北三面環山,龍泉湖靜臥其中,看山花爛漫,聽水流淙淙,令人流連忘返。
2020年以來,圍繞符離片區文旅產業布局,埇橋區編制了《埇橋區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埇橋區“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等,充分挖掘符離大道沿線文化旅游資源,謀劃推進重大項目,做好項目包裝策劃。同時依托區域儒文化、漢文化、燒雞文化、農耕文化優勢,用好紅色旅游、鄉村旅游資源,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加快推進現代農業主題公園等4A級景區創建工作,著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閑精品旅游線路,延伸文化旅游產業鏈,按照國際風景道建設理念打造匯聚皖北山水風光、文化遺產的百里旅游風景道。
“符離大道片區是展現魅力宿州的名片,也是‘徐宿城際旅游黃金走廊’,它肩負著整合旅游資源、助力鄉村振興、拉動經濟發展的任務,是宿州人寄予厚望的‘最美大道’。”埇橋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本網記者 何雪峰)
軸承集聚大產業
“去年以來,企業享受了所得稅扣除減免5萬余元、小型微利企業稅額優惠2萬余元、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享受加速折舊優惠金額186萬余元。我真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實體經濟的大力支持。”宿州海納百川軸承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洪濤告訴記者,現在企業的發展信心更足、干勁更強了。
近年來,靈璧縣把握產業轉移契機,高質量發展軸承產業。截至目前,軸承產業園已入駐相關企業17家,基本形成了以軸承研發、制造為主,鋼管加工、軸承熱處理為上下游產業的配套體系。
為解決軸承企業的難點問題,靈璧縣出臺了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惠企政策,并及時安排人員上門解讀。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靈璧縣科技、財政、經信等部門共同分析、研判,推薦符合條件的軸承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今年,靈璧縣已有7家軸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一系列惠企政策送達落地,對企業暢通資金流、增加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產生了良好的作用。”劉洪濤說。(本網記者 何雪峰)
油桃成了“搖錢樹”
在碭山縣葛集鎮新華村果農呂夫亮的油桃大棚里,一棵棵綴滿果實的油桃樹分外惹眼。這幾天,呂夫亮每天都在油桃大棚里忙著進行田間管理、油桃采摘等工作。
“我家有3個這樣的油桃大棚,一共有4畝多地。今年比往年的價格要高,前幾天以每公斤14元的價格賣了一部分,估計這3個棚全部銷售結束能掙到6萬多元。”呂夫亮一邊摘桃一邊說。
新華村有“中國油桃第一村”美譽,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新華村果農掌握了成熟的種植技術,種植的油桃品質好、上市早,大棚油桃成了村民的“搖錢樹”。眼下,大棚油桃進入了收獲期,色澤好、口感佳,搶占市場“鮮”機的油桃一經上市,便為果農帶來“甜蜜”的收益。
新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孟揚說:“今年我村在學黨史、辦實事中,幫助群眾進行大棚油桃規模種植,目前已形成一個一萬多畝的油桃種植經濟圈。日前,我村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油桃電商節,打響了‘新華油桃’品牌,村里的油桃遠銷江蘇、河南、山東等省,全村油桃年創收近7000萬元,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本網記者 何雪峰 本網通訊員 李艷龍)
玫瑰綻放富民花
走進泗縣劉圩鎮潼南村,只見房前屋后紅彤彤的玫瑰肆意綻放。“自打種上玫瑰,村莊變美了,俺們的腰包更鼓了!”村民余康永和老伴許彩蘭正在自家場院里晾曬著玫瑰花。
潼南村村民房前屋后有許多零散地塊,一些地方長滿荒草。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該村“兩委”學習山東經驗,引導村民在家門口種玫瑰。村里免費發放玫瑰苗,組織公益崗統一種植,并按每畝1000元的標準給種植戶發放了補償款。村里還從山東請來技術員,教大家科學管理。“玫瑰花期長,開花盛,今天我和老伴都采摘4遍了。”許彩蘭告訴記者,去年她家近2畝玫瑰賣了近2000元,今年照這長勢,掙5000元不成問題。
今年,嘗到玫瑰種植甜頭的村民也有了新期待:“玫瑰花在傳統自然晾曬下,每公斤最多只能賣到80元,可經過烘干設備烘干晾曬,A級冠類每公斤可賣260元。俺村啥時能上這些新設備?”
為了將玫瑰產業提檔升級,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潼南村謀劃了“十四五”玫瑰產業發展新藍圖,在縣、鎮政府的幫助下,正在建造2800平方米玫瑰收儲庫房,購買烘干設備。“我們還要延伸玫瑰產業鏈,走深加工之路,生產玫瑰糖、玫瑰醬和玫瑰酒,把潼南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特色村。”劉圩鎮黨委書記倪大洲信心滿滿。(本網記者 何雪峰 本網通訊員 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