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處破舊的農村無功能建筑拆除后,變身一個個精美別致的小景園、小花園、小文化園、小菜園、農民活動廣場、停車場。連日來,當涂縣大隴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創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機制,因地制宜,拆用結合,有效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認同感。
“登記備案”
讓群眾從“要我拆”到“我要拆”
“這個房子拆掉后,兩邊的路變寬,視線變好,就不容易出交通事故了。”平王村在拆除掉朱村十字路口處姜養梅戶的無功能建筑后,村民們拍手叫好。
朱村十字路口是平王村塘王路與惠農路的交叉口,是村主要道路的交會點,平時人流車流量很大。79歲的姜養梅的無功能建筑正好處在十字路口東北角,導致車輛轉彎時視線大受影響,造成過車輛碰撞和人員受傷,村民們大為煩惱。但姜養梅說:“這房子還能用,我舍不得。”村“兩委”急民所急,多次上門與老人家溝通,大力宣傳無功能建筑拆除“登記備案制”政策,最終老人家“痛下決心”同意拆除。如今,拆除工作已經完成,平王村又對路面進行了平整,不僅消除了群眾出行的安全隱患,還優化了人居環境。
無功能建筑拆除“登記備案制”,是大隴鎮針對群眾有顧慮和想法、無功能建筑“拆除難”問題,而進行的有益探索。即組織村組干部及附近村民代表對農戶的簡易旱廁、廢棄圈舍等無功能建筑類型、結構、面積等基礎信息登記、丈量、拍照固定,制成“備案表”加蓋村委會公章確認,明確今后如有征遷同等對待,明確四至范圍和土地權屬。同時,無功能建筑拆后留存的磚瓦、木料等建筑材料和閑置地仍由農戶所有,可以自用,也可將建筑材料、土地有償轉讓給村里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和公益事業,這讓群眾紛紛由“要我拆”轉變為“配合拆”“我要拆”。
“四園兩場”
讓拆除從“一拆就亂”到“群眾點贊”
“原來過年過節停車不方便,找不到位置停車就在大埂上隨便停,很容易造成道路擁擠。現在有了停車場,停車方便多了!”潘乃華、潘乃明是大隴鎮韓村的村民,自從今年村里利用無功能建筑拆除后的閑置土地進行停車場改造,環圩路沿線建了大小3個停車場,如今他們深深感受到了家門口停車的便捷。
據悉,針對無功能建筑拆除后雜亂無序、垃圾成堆等“拆后亂”問題,大隴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動各村圍繞鄉村振興和群眾需求,對無功能建筑拆除后的閑置土地,在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由村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建成了小菜園、小花(林)園、小景園、小文化園和停車場、農民活動場等“四園兩場”不同模式“惠民小景”,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據統計,今年以來,全鎮共拆除無功能建筑98處,拆除面積5890平方米,拆除地塊平整改造成“四園兩場”69處,建成小菜園36處、小景園7處、小花(林)園6處、小文化園4處,建成農民活動廣場4處、停車場12處。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王華云 查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