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做得一手好豆腐干,這項手藝來自他的父親手把手的傳授。
在鄭蒲港新區白橋鎮“大偉茶干”作坊,人還未邁進門,便聞到茶干的香味。“再壓一會”、“味道不夠”......已年過半百的王大偉在親自制作。對豆腐干的口感與品質他是極其挑剔的。對于豆干的制作,他一直保持原有的模式,“傳統的味道就是這樣,如果味道變了,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風味了。”他說。
初中畢業后,王大偉開始跟隨父親從事豆腐干的制作,到現在已有四十年了。“做干子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起早貪黑是必修課。”王大偉說:“確實很辛苦,但我不能看著已傳了五代的豆腐干坊在我手中斷了延續。”
早在明朝洪武年間,白橋地區已有豆腐干傳世。白橋濱江連河,既是風景名勝之地,又是魚米之鄉。繁忙的水運業促進了當地飲食服務業的發展,豆腐作坊遍及鄉里,白橋茶干隨著南來北往的食客而聲名遠揚。清光緒年間,白橋鎮南街王氏先人王泰初將當地產優質黃豆進行加工,制成豆腐干。由于王氏住宅靠近碼頭,來往行人頻繁,久之,王氏茶干在清代時小有名氣,并名傳了和縣、巢湖、蕪湖一帶。這樣王氏的茶干一代一代傳下來,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傳人王大偉全心投入,創辦白橋大偉茶干廠,把自家的茶干推向了市場。
茶干選用當地優良大豆、甘草等十幾種材料制作而成。原料選用當地產優質黃豆(三莢頭黃豆)。甘草、桂皮、茴香、丁香、冰糖等調料都要精心選購。茶干的制作要經過浸豆、磨漿、做坯、包布、壓榨、鹵味等工序,每道工序都精工細作。茶干外皮深紫黑色,內里淺褐色,具有口感純正,風味獨特,且細嚼味長、回味良久、有韌性、對折不斷等特色。茶干相繼在和縣蔬菜博覽會和安徽省名優農產品展銷會上展銷,并于2012年中國和縣第六屆蔬菜博覽會名優農產品評比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目前,王大偉已將技藝傳給了兒子王曉然。王曉然也成為白橋大偉茶干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傳人。
文圖/記者 王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