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翻開規劃,“和縣”元素高頻閃現,規劃研究寧和城際二期,開展寧和高速公路建設研究、打造和縣通用機場……和縣正以“奔跑”的姿態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
在和縣,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還有一個小名,叫“伙伴園”,即南京浦口開發區的伙伴園區。既是伙伴,二者往來頻繁,你的項目在我這落地,我的人員在你那掛職,遇到大項目、好項目,伙伴們一起招商。
風從海上來,潮涌長三角,和縣乘風而行。從路網的相通,到產業園的共建,大項目的共引,再到學校、醫院的共辦,和縣吹響了全面對接大江北的號角,浦和合作進入“深水區”……
規劃引領, 畫出“同心圓”
今年4月,《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規劃指出,高標準打造“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其中就包括和縣—浦口。聽到這個消息,和縣發改委綜合規劃股股長、長三角區域合作中心主任佘春龍雖然興奮,但并不感到意外,因為這些年,和縣一直都在積極主動融入南京都市圈。
和縣、浦口毗鄰而居,兩地相融從規劃起步。“我們邀請南京的規劃設計院為我們編制規劃。”佘春龍說,最近和縣依據《南京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寧馬一體化空間協同規劃研究》《南京江北新區發展總體規劃》等規劃和政策文件,編制了《和縣融入南京江北新區協同發展規劃》《和縣臨港經濟規劃》,引領和縣全面對接南京江北新區。
時間是一把尺子,刻錄著一座城的勃勃雄心和開放信念。
2019年,南京市浦口區與和縣簽署了跨界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兩地搶抓江蘇自貿區南京片區政策紅利,充分發揮浦口區江北中心城區功能,放大和縣腹地優勢,合作共推產業融合發展,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助力浦口區“江北明珠”與和縣“濱江產業新城”建設,推動兩地加深合作、協同發展。
2020年1月,和縣江北烏江新區和浦口區經濟開發區簽約,合作共建“浦口—和縣產業合作伙伴園區”。雙方在和縣規劃2平方公里作為啟動區,在產業延展、成果轉換、產權共享等方面進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產業協作、資源共享,努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
2020年10月,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成立,行政壁壘被進一步打破,兩地合作駛入快車道……
大干快上,聚出“一體化”
廠房內,機器轟鳴,每天都有幾卡車的鋁單板走下生產線,被運到全國各地;廠房外,土地還在平整硬化,院墻仍在打樁筑基。位于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的哈德萊夫(馬鞍山)新材料有限公司,廠房內外截然不同的工作進度讓人不免有些詫異。
公司管理人員張廣第笑著說,訂單排到七八月份,只好一邊施工一邊生產。哈德萊夫是一家從南京遷來的企業,主要生產個性化鋁單板,雄安新區正在建的會展中心就是他們的客戶之一。
“原本我們準備遷到江蘇淮安,但被和縣領導的真誠以及區位優勢所吸引,改變了主意。”張廣第說,來了之后發現,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現在企業每個月產值近2000萬元。
就在張廣第忙著趕訂單時,南京市交通工程工業化建造科技中心也即將落戶。該企業由南京市交通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資建立,從事建筑、市政、軌道交通等領域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和應用。
“企業建成后,將實現總部在南京,基地在和縣,研發在南京,轉化在和縣,主導在南京,配套在和縣。”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管委會主任艾國說,這也符合示范區的定位。
筑巢引鳳鳳自來。艾國介紹,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企業100多家,六成以上來自南京。示范區的智成筑遠產業創新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項目剛破土動工,就有5家南京企業簽約。招商經理劉飛說,差不多每天要接待20組客戶來訪,大多數也是南京企業。
互聯互通,融出“一家親”
“嘀……”5月12日,在寧和公交換乘中心,50多歲的孟師傅走進車廂,準備到南京去走親戚。孟師傅說,自從換乘中心建成后,不管是自己去南京,還是親戚來和縣,都方便多了。
寧和公交換乘中心位于和縣烏江鎮的江灣新城東側,站房以及檢修車間占地面積280平方米,于2020年9月1日正式啟用。在這個場站里可以同時停放20多輛公交車,和縣101、201路公交和南京浦口513、612、413路公交在此無縫跨省銜接。
如果說寧和公交換乘中心實現了和縣、南京“跨省串門”,那么和縣眼下正在全力推進的“1+1+5”交通項目,則開啟了兩地“同城化”大幕。
“‘1+1+5’,即1條寧和高速,1條寧和市域(郊)鐵路,‘5’指的是G346濱江大道、G347卜集至皖蘇省界段、S328與新浦合公路連接線、縣道張楊路老烏江大橋改造等項目,都是對接南京浦口的交通項目。”和縣交通運輸局規劃建設股股長葛國慶介紹。目前,寧和高速正在開展勘察設計,工程可行性報告已通過省交通運輸廳行業審查,預計9月份開工建設。寧和市域(郊)鐵路預可研報告也已編制完成,正在爭取列入《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中,其他幾個項目也都在有序推進中。
掃除交通障礙的同時,教育資源、文化旅游也在加速融合。
在教育合作上,由南京明發集團投資建設的“一師樹”學校項目落戶和縣烏江鎮,項目由南京第一幼兒園、南師附小、南京樹人中學聯合打造,總投資2.5億元,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規劃辦學規模為54個班。學校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南京市江北新區西外灘以及和縣烏江鎮文化教育水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同時,和縣正積極對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全力推進和縣分校設立。
在醫療合作上,南京市第一醫院醫療集團和縣中醫院正式掛牌,和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與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明基醫院等多家醫院建立合作關系。
在文旅融合上,和縣與南京國資集團簽訂旅游合作伙伴園區框架協議,雙方共同謀劃打造浦和文旅伙伴園區。和縣與南京游客集散中心簽訂合作協議,約定每年輸送不少于1萬人次來和旅游……
一體化風口來臨,和縣乘風而行。
記者 王永霞 黃瑩 通訊員 郭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