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亳州抗戰史上,既有險象環生的“暗戰”故事——潛伏敵人眼皮子底下搞情報工作,支援前方戰斗;也有驚心動魄的正面較量——以落后武器擊落日軍飛機。
小學里的敵占區“工委”
伴隨著瑯瑯讀書聲,記者近日走進了亳州市譙城區張集小學。這所鄉村小學創辦于1935年,培養了一批批學子。這些學子,在戰爭時期是我軍的優秀戰士,在和平時期是共和國的建設者。無論何時,在他們的心里,都銘記著校園里那塊紀念碑和代代相傳的抗戰故事——自己的母校是抗日戰爭最艱難時黨的工作委員會,就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為黨開展工作,培養人才。
據張集小學校長劉寬啟介紹,去年底,一間教室改成了中共亳縣工委紀念館,用文字和漫畫,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工委在這里的地下工作情況。1941年初,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第二次反共摩擦,渦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彭雪楓的領導下奮起抵抗。在反動派和日偽軍的雙重壓力下,新四軍寡不敵眾,被迫轉戰津浦路東繼續抗戰。根據黨的指示,沒有撤走的黨員在亳縣秘密成立工作委員會,由孫明哲任工委書記,魯博華、李云峰任委員,另有劉一樵、白忠勛等10余名黨員。
根據上級“保存實力、長期埋伏、待機而動”的指示,工委的同志有的當教師,有的賣雜貨,還有的干雜工、苦力,以不同的身份掩護潛伏敵后。他們刺探敵情、搜集情報,傳送給地下黨、新四軍;秘密組織群眾堅壁清野,采取拖、磨、躲的方法,進行抗糧抗稅斗爭,攪得日偽軍驚慌失措,惶恐不安。
孫明哲起初以教私塾為掩護開展工作,后來他和黨員劉一樵到當時的張集小學當教員,黨員宋占祥進校當工人。張集小學遂成為工委所在地,直到抗戰勝利。
隱蔽戰線顯英豪
中共亳縣工委紀念館里的一些圖畫,描繪了當時張集小學內的地下工作。張集是商丘到亳縣的必經之地,交通便利,張集小學正好在日偽軍營房對面。“越危險的地方反而越安全。”劉寬啟對記者說,日偽軍沒有想到,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地下黨員通過監控觀察,打探敵軍動態、兵力部署和裝備情況,并及時把情報送到根據地,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
劉安民是原中共亳縣工委黨員劉一樵的兒子,今年已八十高齡。老人一直保留著父親留下來的關于中共亳縣工委的珍貴資料和一些老照片。“這是我和叔叔、哥哥在張集老家堂屋門口的合影,我家過去曾是地下聯絡站的會場。”劉安民回憶說,父親劉一樵身材高大,為避免被人發現,總是將尺寸比較大的標語先刷上糨糊,背在背上,刷糨糊的那面朝外,走出門后順著墻走,走到要貼標語的地方,往墻上一靠,將背上的標語貼到墻上,再趁人不備快速離開。
地下黨員蘇有才托人介紹到亳縣北關煤場當工人,這個煤場是日本人開的。老板看蘇有才識字,經常派他到商丘辦理業務。蘇有才因此認識了商丘的一些日偽官員,通過與他們接觸,搜集到不少日偽情報,后轉報給黨組織,為我軍有效打擊敵人和避免損失提供了重要支持。
“土武器”擊落先進飛機
流傳在亳州的抗戰故事中,既有類似于“潛伏”的暗戰,也有與敵寇真刀真槍的正面較量。
蒙城縣板橋集鎮的戰斗紀念館里,有一張彭雪楓和張震將軍的合影,他們身旁是一架飛機殘骸。在板橋集戰斗中,我軍用落后武器,擊落了日寇轟炸機一架。新四軍四師派專人護送敵機殘骸,先到渦陽后又轉到洛陽展覽。
據蒙城縣原史志研究室主任楊成文介紹,板橋集北依淝河,與宿縣南坪相連,東靠烏集與懷遠為鄰,宿蒙公路從集中心通過,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淮上抗日根據地開辟后,成立了中國蒙北工委和板橋區抗日民主政府,八路軍四縱五旅旅長滕海清率旅部機關及警衛營駐守板橋集,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
1940年11月17日,宿縣、蚌埠等地的日偽軍為破壞淮上抗日根據地,糾集5000余人,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大舉進攻我根據地。滕海清率警衛營堅守板橋集一天,打退敵人多次瘋狂進攻。敵人久攻不下,便調集部隊企圖包圍板橋集,我軍主動撤出。18日拂曉,另外兩路日偽軍分別與我軍遭遇,我軍發揮近戰的威力,殺入敵陣,打毀敵坦克、汽車10余輛,擊落敵“九八”式358號輕型轟炸機1架。19日,日偽軍在新四軍打擊下被迫撤回原地,我軍取得反掃蕩的勝利。
在板橋集地區,八路軍第四縱隊共進行了守備、進攻、遭遇、阻擊等作戰,歷史上統稱這次戰斗為“板橋集戰斗”。此戰我軍共斃傷日偽軍千余人,擊落敵機1架,擊毀敵坦克2輛、汽車17輛。板橋集戰斗是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部隊與敵軍的一次較大作戰,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軍采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鍛煉了參戰部隊,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抗戰士氣。
記者 武長鵬 本報通訊員 曾瑩瑩 戴明 王浩